黃帝知道黃龍必定是來傳送上天旨意的,但是他不解河圖洛書之意,就開始巡遊天下,封禪泰山,尋訪高人。他聽說有個叫廣成子的仙人在崆峒山,就前去向他請教。

廣成子指點黃帝說:“自你治理天下後,雲氣不聚而雨,草木不枯則凋。日月光輝,越發的缺失,而佞人之心得以成道,哪裏值得我和你談論至道呢?”

黃帝回來後,就自建了一個小屋,裏邊置上一張席子,一個人在那裏反省了3個月。而後又到廣成子那裏去問道。當時廣成子頭朝南躺著,黃帝就跪著膝行到他跟前,問他如何才得長生。

廣成子這時坐起身說:“這下才算是問對了!”接著,他就告訴至道之精要。廣成子的話,被記載在古籍《自然經》中:

至道之精,竊竊冥冥,至道之極,昏昏默默。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必靜必清;無勞妝形,無搖妝精,方可長生。目無所見,耳無所聞,心無所知,如此,神形合一,方可長生。

這段話的中心意思是說:“道”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客觀規律,所以對外界瞬息萬變、五光十色、影響身心健康的事物,千萬不能執著,應該一切按客觀規律而行,順其自然,達到內心“必清必靜”的程度,自然就可以健康長壽。

黃帝向廣成子問道後,又登王屋山,得取丹經。並向玄女、素女詢問修道養生之法。而後,回到縉雲堂修煉。

根據《史記·封禪書》的記載:黃帝采來首山銅,在荊山下鑄九鼎。鼎剛剛鑄成,突然間就風雲變色,萬籟俱靜,一條龍從雲層中現身,飛向了黃帝。這條巨龍的眼睛像是一塊碩大的墨玉,長嘯聲如狂風怒吼,遍布魚鱗的軀體上閃爍著金光,長長的龍須輕輕飄動。

人們都驚呆了。這時,這條巨龍飛降到了地麵上,溫和地對黃帝說:“你已經明白了河圖洛書的寓意,也使中華文明進了一大步,玉帝十分欣慰,因此派我來接你升天,去覲見玉帝,讓你功德圓滿。”

黃帝一聽,點了點頭,就跨上龍背,並且對群臣說:“玉帝要召見我了,你們多保重,再會了。”

大臣和百姓們都十分舍不得黃帝,希望追隨他,都說:“請讓我們追隨您去吧!”然後爬上了龍背。

巨龍眨眨眼,一言不發地扭動著身軀,把那些人都摔了下來。又有人用力抓住了長長的、閃著銀光的龍須。巨龍仍然沒有理會,快速飛上天空,一下子就消失在雲霧中了。

大家這時才明白,並不是任何人都有資格騎上龍背的,隻有像黃帝那樣尊貴、仁義,有大功德的人才能與龍並駕齊驅。由此,龍就成了皇帝君王的專屬神物了。

隨龍而去的黃帝也舍不得自己的子民們,他把平日不離身的弓扔下了凡間。就這樣,人們隻能靠黃帝的弓來懷念他。

為了紀念這件事,人們就把當時鑄造寶鼎的湖稱為鼎湖,那把弓稱為烏號。因為黃帝乘龍而去,不再歸來,後人們也把帝王的去世稱為“龍去鼎湖”。

我國的另一位華夏始祖炎帝也和龍有很深的淵源。我國專述帝王世係的史書《帝王世紀》就記載說:

神農氏母曰任姒,有蟜氏之女,名女登。為少典妃。遊於華陽,有神龍首感女登於常羊,生炎帝。

炎帝的母親是在見到龍之後生下了炎帝,這個說法在東漢王符所著的點評時事的《潛夫論·五德誌》中也有記載:

有神龍首出常羊,感任姒,生赤帝魁隗。身號炎帝,世號神農,代伏羲氏。

這些說法,將炎帝的出生與龍聯係在一起,即認為炎帝是一個“龍種”,因此身份尊貴,注定要成為君王。後來,炎帝果然登臨帝位,又製耒耜,種五穀,立市廛,為人民造福。

民間傳說炎帝生下來時就具有龍的容顏,他的母親女登曾在寶雞薑水東岸的泉水中為炎帝洗澡,洗完澡後又騎上一條青龍,飛到蒙峪石洞隱居去了。隨後,那眼泉水中出現了九條小龍,從此名為九龍泉。

據說,炎帝3歲時就曾拜見龍王,要求龍王施雨要均勻。在炎帝將升天的時候,各處的龍王都爭搶著要把炎帝的肉體埋在自己管轄的地方。最後,湖南酃縣的龍如願以償,並在炎陵山下洣水河邊留下了龍腦石、龍爪石等遺跡。

在我國古代傳說中,除了黃帝和炎帝外,君王與龍的淵源軼事還有很多。例如,“五帝”之二的顓頊,“乘龍而至四海”,巡行天下,無比威嚴;“五帝”之三的嚳帝,“春夏乘龍”也是離不開龍的;“五帝”之四的堯帝,他的出生更與龍有著直接的關係,即其母慶都“出以觀河,遇赤龍”,一陣“唵然陰風,而感慶都”孕而生堯。

堯出生後,在唐地曾夢見自己“禦龍以登天,而有天下”,後來居然夢想成真,成為華夏部落的第四任首領。

“五帝”之五的舜帝,也是生成一副“龍顏大口黑毛”的模樣。他對龍格外鍾愛,給善於馴養龍的人賜姓為“董氏”,專設畜龍之官,並在聯盟議事會的“九官”、“十二牧”中封龍為“納言”之職。

我國第一個奴隸製王朝夏王朝的奠基者禹帝,則與龍有著更為直接的關係。在禹出生之前,還是堯在治理天下,當時世間爆發了大洪水,人們的生活極為艱難。禹的父親鯀為了治理洪水,從玉帝那裏偷出了一種能自己生長、永不耗減的土壤,叫做息壤。

結果這件事被玉帝發現了,玉帝對鯀進行了懲罰。據《山海經·海內經》裏記載:

帝令祝融殺鯀於羽郊……三歲不腐,剖之以吳刀,化為黃龍。

鯀雖然被處死,但是他的軀體三年都沒有腐爛。祝融用吳刀剖開鯀的肚子,立馬飛出了一條黃龍,這條黃龍就是禹。

禹繼承了父親的遺願,成功地治理了水災。我國第一部浪漫主義詩歌總集《楚辭·天問》中,記載了大禹治水時充分利用了龍:

禹治洪水時,有神龍以尾畫地,導水所注,當決者,因而治之也。

東晉王嘉所著的誌怪小說集《拾遺記》也記載道:

禹盡力溝洫,導川夷嶽,黃龍曳尾於前,玄龜負青泥於後。

從這些文獻的記載中可以看出,神龍曾以尾掃地,幫助禹疏導洪水。這和應龍幫助黃帝作戰一樣,都是為了幫助能造福於百姓的英雄帝王,這正是人們喜愛龍的原因之一。

相傳禹對龍的脾性十分熟悉,有一次“禹省南方,濟乎江,黃龍負舟,舟中之人,五色無主”。但禹鎮定自若,說:“餘何憂於龍焉?”這一點也更說明了龍與古代君王之間親密的關係。

正式把皇帝稱龍是在秦代,秦始皇就被稱為是“祖龍”。到了漢代,又有劉邦稱龍體感應其母而生。漢代以後的曆代君王,也總是把自己和龍聯係在一起,從漢代到明清時期,各朝代以“龍”作為年號的就有20個。

總之,“人文初祖”與神龍的交融,雖然經不起自然科學的驗證,但是從社會學和民族學、民俗學的角度來看,它確實是曆史的真實,是原始宗教和圖騰信仰。“五帝”與神龍交融在一起,是具有頑強生命力的一種龍文化現象,受到後來各個民族的認同和尊重。

兩條蛇娃滾瑪瑙——二龍戲珠。

兩響炮仗——上下冒火。

兩兄弟同日生——一模一樣。

兩眼長到頭頂上——看上不看下。

兩隻耳朵——一生一世也見不到麵。

兩隻老虎打架——必有一傷。

兩隻老虎打架——誰怕誰。

兩隻手寫對聯——雙管齊下。

兩隻王八作揖——必(鱉)恭必(鱉)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