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第三次和關羽、張飛來拜訪諸葛亮時。正趕上諸葛亮睡覺。劉備出於虔誠和禮貌,不讓驚動,靜靜等在門外。張飛要發火,想把諸葛亮驚醒,被劉備止住了。
諸葛亮醒來,聽書僮說劉備來訪,馬上換了衣服,請劉備進屋詳談。
劉備向諸葛亮懇切地表明了平定天下,讓百姓過上國泰民安的日子的決心和意願。
諸葛亮深思熟慮後說:“曹操打著皇帝的名義號令天下,手下兵多將廣,謀士眾多,曹操本人又很有軍事才能。目前,你沒有力量和他爭奪高低,他占著天時;東吳的孫權,憑借長江天險,統治江南,從他父親孫堅到他這一代,已經三代,根基牢固,占著地利,也不能和他正麵發生衝突。將軍可以先攻取荊州,再占領蜀,然後以蜀為基地進取三秦,從荊州出兵進攻洛陽,老百姓一定會歡迎你。做到這些你就占了人和,天下也就平定了。”一番對天下形勢的總體分析使劉備更加佩服諸葛亮的智慧。諸葛亮感激劉備的誠懇,同意出山輔佐,為蜀漢政權的建立做出了巨大貢獻。後來劉備稱帝,諸葛亮做了丞相。
劉備摜阿鬥——收買人心。
劉備借荊州——光借不還。
劉備輕看龐統——以貌取人。
三顧茅廬
三次3到草屋來,表示誠心地邀請。出自明·羅貫中《三國演義》。
東漢末年,丞相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諸侯分爭,天下大亂。徐庶輔佐劉備幾次擊敗曹兵。曹操把徐庶的母親扣留,作為人質逼徐庶歸順。徐庶無奈,隻好辭別劉備,奔赴曹營。臨別時,徐庶向劉備推薦諸葛亮。劉備問徐庶:“諸葛亮的才能比先生你如何?”徐庶說:“不能比,我不過是螢火蟲的微光,而諸葛亮則如日月的光輝。”劉備又問:“聽說,臥龍、鳳雛,能得到其中一個人的輔佐,就能安定天下。不知諸葛亮和這兩位先生比較怎樣?”徐庶說:“臥龍先生正是諸葛亮,如能得到他的輔佐,何必為天下不安定而發愁呢。”
劉備立即帶領關羽、張飛到南陽請諸葛亮出山。他們第一次撲了個空,諸葛亮不在家。看門的書僮說不知道諸葛亮到什麼地方去了,也不知什麼時候回來。劉、關、張三人隻好掃興回營。
後來有人報告說,諸葛亮回來了。劉備非常高興,立即和關羽、張飛頂著鵝毛大雪,第二次聘請諸葛亮。結果諸葛亮在他們來到的前一天,又出門了。
劉備第三次和關羽、張飛來拜訪諸葛亮時。正趕上諸葛亮睡覺。劉備出於虔誠和禮貌,不讓驚動,靜靜等在門外。張飛要發火,想把諸葛亮驚醒,被劉備止住了。
諸葛亮醒來,聽書僮說劉備來訪,馬上換了衣服,請劉備進屋詳談。
劉備向諸葛亮懇切地表明了平定天下,讓百姓過上國泰民安的日子的決心和意願。
諸葛亮深思熟慮後說:“曹操打著皇帝的名義號令天下,手下兵多將廣,謀士眾多,曹操本人又很有軍事才能。目前,你沒有力量和他爭奪高低,他占著天時;東吳的孫權,憑借長江天險,統治江南,從他父親孫堅到他這一代,已經三代,根基牢固,占著地利,也不能和他正麵發生衝突。將軍可以先攻取荊州,再占領蜀,然後以蜀為基地進取三秦,從荊州出兵進攻洛陽,老百姓一定會歡迎你。做到這些你就占了人和,天下也就平定了。”一番對天下形勢的總體分析使劉備更加佩服諸葛亮的智慧。諸葛亮感激劉備的誠懇,同意出山輔佐,為蜀漢政權的建立做出了巨大貢獻。後來劉備稱帝,諸葛亮做了丞相。
劉備請諸葛亮——思賢心切。
劉備摔阿鬥——攏絡人心。
劉備遇孔明——如魚得水:
如魚得水
就如魚兒得到了水一樣,比喻得到了與自己情投意合的人或很適合自己的環境。出自晉·陳壽《三國誌·蜀書·諸葛亮傳》。
諸葛亮,字孔明,山東陽都人;劉備,字玄德,河北涿縣人。東漢末年,天下大亂,豪傑紛起,群雄爭霸,劉備為實現自己統一天下的宏願,多方搜羅人才,特意拜訪隱居在隆中臥龍崗的諸葛亮,請他出山,他連去了兩次都未能見著,第三次去,才見了麵。劉備說明來意,暢談了自己的宏圖大誌,諸葛亮推心置腹,提出了奪取荊州、益州,與西南少數民族和好,東聯孫權,北伐曹操的戰略方針,預言天下今後必將成為蜀、魏、吳三足鼎立的局麵。劉備聽後大喜,於是拜孔明為軍師。
孔明千方百計、竭盡全力輔佐劉備,而劉備對孔明的信任和重用,卻引起了關羽、張飛等將領的不悅。他們不時在劉備麵前,表現出不滿的神色,秉性耿直的張飛,更是滿腹牢騷。劉備耐心地給他們作了解釋,他形象地把自己比做魚,把孔明比做水,魚兒離不開水,反複說明,孔明的才識與膽略,對自己完成奪取天下大業之重要。他說。
“我劉備有了孔明,就好像魚兒得到了水一樣,希望大家不要再多說了。”以後,劉備在孔明的輔佐下,聯合東吳的孫權,首先占領荊州,進而攻取益州,取得一個又一個戰鬥的勝利,勢力範圍不斷擴大,最後促成三國鼎立局麵的形成。
劉伯溫的八卦——神機妙算。
成為智慧化身的劉伯溫
那是在元末明初的時候,從小就能過目不忘的劉伯溫被大明開國皇帝朱元璋請至應天,擔任謀臣的職位。在這個職位上,劉伯溫展現一個非常成功的兵法家的才能。
劉伯溫針對當時的形勢,向朱元璋提出避免兩線作戰、各個擊破的戰略,輔佐朱元璋集中兵力先後消滅了陳友諒、張士誠等勢力。
接著,劉伯溫又建議朱元璋,脫離紅巾軍領袖“小明王”韓林兒自立勢力,然後以“大明”為國號來招攬天下義師的民心。1367年,劉伯溫參與製定朱元璋的滅元方略,並得以實現。劉伯溫共參與軍機八年,籌劃全局。
在此期間,劉伯溫為朱元璋預言帝王之業,無不實現,無異於諸葛亮在隆中為劉備預言天下三分,使朱元璋大開眼界。1370年,朱元璋為嘉勉劉伯溫的功榮,授命劉伯溫為弘文館學士。
不久之後,朱元璋大封功臣,本想封劉伯溫為丞相,但是劉伯溫的一再推脫,隻好放棄。其實,這並不是劉伯溫的客氣,而是他明白自己的正直會遭到其他為官者的排擠,因此申請還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