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諸葛亮擔任軍師中郎將時,因解決糧食問題,向百姓詢問了當時名為“蔓菁”的野菜的種植方法,並下令士兵開始種蔓菁,補充軍糧,後世便把這菜稱為諸葛菜。
諸葛亮作為“智者”、“勤政者”的典範形象紮根於人們心裏,人們通過各種形式來研究他、歌頌他、崇拜他。曆代圍繞諸葛亮開展的有關政治、軍事、文化思想方麵的研究及以其故事為題材的文藝創作、民間傳說,形成了一筆豐厚的精神財富,無不折射出傳統文化的理念、價值觀。
唐代大詩人杜甫寫過一首讚譽諸葛亮的詩作《蜀相》,其中的後兩句這樣寫道: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詩句歌頌了諸葛亮集智、勇、忠誠等封建美德。
元末明初小說家羅貫中所著的《三國演義》中,把諸葛亮描寫成未卜先知的預言家,奇謀巧計的戰略家,口若懸河的外交家,高瞻遠矚的政治家,神出鬼沒的策略家,而且還是位呼風喚雨、腳踏七星的方士和超能力的奇人。
這些民間傳說,都是通過諸葛亮這個人物,反映出在生產力落後的封建時代,人們同惡劣的大自然搏鬥,同險惡的政治環境抗爭並取得勝利的一種希冀,以至於使諸葛亮成為人們心目中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完美結合的化身。以諸葛亮為題材的文化現象還在不斷發展、光大,紮根於群眾,流傳於四方,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諸葛亮擺八卦陣——內有奇門。
諸葛亮唱空城計——隻一回。
諸葛亮出茅廬——雄才大略。
諸葛亮出祁山——以攻為守。
諸葛亮當軍師——名符其實。
諸葛亮的計策——神機妙算。
諸葛亮的錦囊——用不完的計。
諸葛亮的扇子——不離手。
諸葛亮吊孝——假的。
諸葛亮吊孝——裝模作樣。
諸葛亮對魏延——見不得,離不得。
諸葛亮放孟獲——欲擒故縱。
諸葛亮借箭——有誤(霧)。
諸葛亮哭馬謖——恨己不識人。
諸葛亮哭周瑜——怕他不死。
諸葛亮六出祁山——勞而無功。
諸葛亮彈琴——緩兵之計。
緩兵之計
“緩兵之計”指使敵人延緩進攻的計策,借指使事態暫時緩和同時積極設法應付的策略。出自《三國演義》第九十九回:“孔明用緩兵之計,漸退漢中,都督何故懷疑,不早退之?郃願往決一戰!”
蜀漢建興七年夏,諸葛亮與司馬懿在祁山作戰。司馬懿令郭淮、孔禮引兵五千去救武都、陽平,並抄在蜀兵之後,讓其自亂。行軍路上,郭淮問孫禮:“司馬懿、孔明誰強?”孫禮回答說:“諸葛亮大大勝過司馬懿!”郭淮接著說:“諸葛亮雖高明,司馬懿這一計卻有過人之智。蜀兵如果正在打武都、陽平,我們抄到他們後邊,豈不是不打自亂了麼?”二人正在談論,忽然哨馬來報:武都、陽平已被蜀兵占領。郭、孫得知,剛要退後,蜀軍已到,喊殺連天。兩軍交鋒,魏兵大敗,郭、孫二人棄馬爬山逃脫。
郭、孫失敗後,司馬懿又喚張郃、戴陵各引精兵一萬,趁孔明去安撫武都、陽平百姓不在營中之時去奪蜀寨。司馬懿的打算早已在諸葛亮預料之中,張、戴未戰即被蜀兵包圍。諸葛亮在祁山上大喊:“戴陵、張部,你們二人乃無名小將,我不殺你們,趕快下馬投降!”張郃聞言大怒,指著諸葛亮罵道:“汝乃山野村夫,侵吾大國境界,如何敢發此言!吾若捉著汝時,碎屍萬段!”說罷,縱馬挺槍來戰蜀兵。諸葛亮早有準備,張郃、戴陵戰敗而去。
司馬懿連戰皆敗,半月不敢再戰。諸葛亮見司馬懿不出戰,想出了一個辦法,便叫各處都拔寨而回。魏軍得知,張郃便要去追,司馬懿不同意。後來魏軍多次報告,都說諸葛亮接連後撤,司馬懿不相信,他親自去看,果見蜀兵後撤。司馬懿回營後對張郃說:此是諸葛亮的計策,不可追趕。張郃說:“諸葛亮用緩兵之計,漸退漢中,都督何故懷疑,不早退之郃願往決一戰!”經張郃一再請求,司馬懿乃驅兵追趕,結果又中了諸葛亮的計策,魏軍大敗。
諸葛亮彈琴——空城計。
諸葛亮玩狗——聰明一世,糊塗一時。
諸葛亮用兵——神出鬼沒。
諸葛亮遊東吳——舌戰群儒。
燃眉之急
像火燒眉毛那樣的急迫,比喻情勢急迫。出自明·羅貫中《三國演義》。
東漢末年,軍閥割據日益劇烈,曹操打敗了袁紹之後,勢力更擴大了不少,野心也隨之膨脹,想吞東吳滅劉備,一統天下。孫權派密使魯肅與劉備聯絡,準備合力抗曹。
諸葛亮到東吳以後,孫權帳下的謀士,紛紛起來和他辯論。張昭用帶有責問的口氣對諸葛亮說:“我們很久以前就知道,先生居住在隆中的時候,常常拿自己來比作春秋時的管仲、樂毅。管仲輔佐齊桓公,使齊桓公成為諸侯的盟主;樂毅替燕國出兵伐齊,連下七十餘城!現在劉備得到你之後,你不但不能幫助他強大起來,反而失去了新野,丟棄了樊城,當陽長阪坡吃了敗仗,又逃到了夏口去,像燃眉一樣的焦急,你哪裏比得上管仲、樂毅的萬分之一呢?”
諸葛亮當場舌戰群儒,妙語橫生,反把張昭等人駁得啞口無言,終於促成了“赤壁之戰”的孫劉大聯盟。此故事中張昭的話,後來演變成了“燃眉之急”這句成語。
諸葛亮斬馬謖——違心辦事。
諸葛亮征孟獲——攻心為上。
諸葛亮征孟獲——收收放放。
諸葛亮治蜀——很得民心。
諸葛亮皺眉頭——計上心來。
諸侯稱王——各自為政。 各自為政
“各自為政”用來表示各人按自己的主張辦事,不顧全大局,也不與別人配合協作。出自《左傳·宣公二年》:“疇昔之羊,子為政;今日之事,我為政。”
公元前607年,鄭國侵犯宋國,宋文公任命大夫華元為主帥率領宋軍進行應戰。開戰前,華元為了鼓勵將士,殺羊進行慰勞,並親自分賞。沒想到卻忘記了賞給為他駕車的車夫羊斟。為此,羊斟懷恨在心。
等到戰鬥開始,羊斟對華元說:“前日賞羊的時候是由你做主,想分給誰就分給誰;今天駕車就由我做主,想把車駕往何處就去何處。”說完,羊斟駕著馬車長驅直入鄭軍的陣地。於是鄭軍就把他們團團圍住,華元寡不敵眾,隻好乖乖地當了俘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