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25

送子帶來吉祥的麒麟

麒麟是我國傳統祥獸,在神話傳說中,它是龍和牛的後代,在百獸之中地位僅次於龍,與鳳、龜、龍共稱為“四靈”,是神的坐騎。古人把麒麟當作仁寵,雄性稱麒,雌性稱麟。

關於麒麟的傳說亦真亦幻。據說,麒麟長著龍頭、獅眼、虎背、身體像麝鹿,尾巴似龍尾狀,還長著龍鱗,頭頂是圓的,還有一對角。麒麟能吐火,聲音如雷,而且非常長壽,能活2000年之久。幼年麒麟不會飛,成年的會飛。成年麒麟能大能小,平時較為慈祥,發怒時異常凶猛。

關於麒麟的記載,最早出現於我國古代文明圖案《河圖洛書》。而在清代正史《清史稿》裏記載了清雍正年間,民間有人目睹麒麟的事:

雍正七年,鎮海民家牛生一犢,遍體鱗紋,色青黑,頷下有髯,項皆細鱗。十一年五月,鹽亭民家牛產一麟,高二尺五寸,肉角一,長寸許,目如水晶,鱗甲遍體,兩脊傍至尾各有肉粒如豆,黃金色,八足,牛蹄,產時風雨交至,金光滿院,射草木皆黃。十三年二月,綿州民家牛產一犢,首形如龍,身有鱗紋,無毛,落地而殤。

不僅如此,在清乾隆年間和清嘉慶年間也有人發現自己家中的牛產下了麒麟:

乾隆四年,盛京民家牛產麟。 五年,壽州民家牛產麟,一室火光,以為怪,格殺之,剝皮,見周身鱗甲,頭角猶隱也;荊州民家牛產麟,遍體鱗甲。嘉慶元年,遂安民家牛產麟。二年,平度州民家牛產麟。

古人認為,麒麟的每次出現都將是一個非常特別的時期。據記載,伏羲、舜、孔子等聖人都伴有麒麟出現,並帶來神的指示,最終指引勝利。

相傳在伏羲氏時,伏羲氏教民“結繩為網以漁”,養蓄家畜,促進了生產的發展,改善了人們的生存生活條件。因此,祥瑞迭興,天授神物。

這時,有一種龍頭馬身的神獸,生有雙翼,高八尺五寸,身披龍鱗,淩波踏水,如履平地,背負圖點,由黃河進入洛河,遊弋於洛河之中,人們稱之為龍馬,即成年的麒麟。這就是後人常說的“龍馬負圖”。

孔子作為我國的儒教聖賢,也和麒麟有著十分緊密的聯係。傳說孔子的母親顏氏,懷胎十月,路過尼山的時候,忽然肚子疼馬上要生產。這時天空一陣轟鳴,一個獨角麒麟駕著五彩祥雲從天而降。

此時,凡間瑞氣紛呈,滿天紅光,麒麟舉止優雅,不慌不忙地從嘴裏吐出一塊方帛,上麵還寫著:“水精之子孫,衰周而素王,徵在賢明。”第二天,孔子就誕生了。

受到這個傳說的影響,民間多以“麒麟兒”、“麟兒”或“麟子”等為美稱,讚揚別人家的孩子。古時王室成員也會用“麟子”代指自己的孩子。

我國古代地方誌《兗州府誌·聖裏誌》記載說:公元前479年,魯哀公到武城以西20多裏的大野打獵,把一隻麒麟射死了,但不知道這是一隻什麼動物,於是請孔子前來辨認。孔子看到是一隻麒麟,非常心疼地感歎說:“這是麒麟,是仁獸啊,如今這麼混亂,你怎麼在這個時候出現了呢?”

孔子的弟子子貢問孔子說:“您為什麼如此傷心呢?”孔子流著淚回答說:“麒麟本是祥瑞仙獸,隻在賢明的君王麵前出現,卻因為出現的時機不對而身亡了,我實在是痛心啊!”說完便失聲痛哭,從此擱筆,不再編《春秋》了。

根據考證,這個“西狩獲麟”發生在公元前479年年,而孔子的《春秋》一書,也恰恰在這一年停筆,這時孔子已71歲,從此不再著書。這就充分證明了在巨野流傳的“孔子獲麟絕筆”的故事是真實的。

孔子獲麟絕筆,從客觀上講,是年紀大了精力不佳。但從主觀上講,感麟而憂也是個重要原因。孔子遇麟而生,又見麟死,他認為是個不祥之兆,立即揮筆為麒麟寫下了挽歌:

唐虞世兮麟鳳遊,今非其時來何求?麟兮麟兮我心憂。

由於孔子感麟而憂,再加他唯一的愛子孔鯉的早逝,使他難過極了,終於在公元前479年與世長辭了。孔子去世後,獲麟絕筆的故事廣為流傳。唐代大詩人李白的《古風詩》中就有“希聖如有立,絕筆於獲麟”的詩句。

麒麟作為吉祥物,我國古代各朝朝政也常采用。史載漢武帝在未央宮建有“麒麟閣”,麒麟閣內繪有11位功臣的畫像,以嘉獎他們和向天下昭示其愛才之心。

麒麟在官員朝服上也多被采用,唐代武則天時,以麒麟作紋飾繡於袍服,名曰“麒麟袍”,專門賞賜給三品以上的武將穿用。清代時,人們將麒麟繡於武官一品的“補子”上,成為等級製度的標誌,也可見麒麟的地位僅次於龍。

麒麟因為象征吉祥而受到古人的喜愛。君王們認為出現麒麟是上天給自己治理國家有方、政治清明的誇獎,臣子們將麒麟視為受君主重視的榮譽象征,而民間的老百姓喜愛麒麟,則是因為據說麒麟能為人們帶來子嗣。

我國傳統的生育觀念是希望早立子嗣,多生兒女,子孫滿堂,多子多福,無論是婦女懷孕,還是嬰兒降生、過百歲及其他慶賀活動,無不體現出人們為此所做的不懈的祈福努力。

民間一向有“麒麟送子”之說,又因為麒麟曾降臨過孔子這樣的聖賢之人,因而人們相信麒麟既可以送子,又可以佑子。於是,以“麒麟送子”為主題的民俗文化現象不僅見於圖畫、祝禱之語,而且也見於歲時活動,表現形式十分廣泛,意在祈求、祝願早生貴子,子孫賢德。

將麒麟製成各種飾物送給兒童佩戴,在我國傳統民俗禮儀中是十分常見的,因為麒麟有祈福和佑安的用意。從古至今,人們都喜歡以麒麟的工藝造像作為護身符佩戴在身上,其質地有金、銀、銅、玉等,尤其講究為嬰幼兒佩戴“麒麟鎖”,以此為孩子祈禱長命百歲。

麒麟同時也代表著美滿的愛情。在黃梅戲《女駙馬》中,一對玉麒麟也是代表愛情的見證。女主人公與男主人公受阻於女方父母的決定,女主人公交於男主人公一隻玉麒麟,發誓說:“麒麟成雙人成對,散心兩意天地不容。

在曹雪芹創作的古典文學巨著《紅樓夢》一書中,第三十一回和三十二回大篇幅寫了“因麒麟伏白首雙星”,這裏的麒麟不僅是史湘雲的護身符,也是暗示她婚配的一件信物。

我國的風水學認為麒麟中就像萬金油,旺財,鎮宅,化煞,旺人丁,求子,旺文等,各方麵都可以使用。並且,如果將麒麟的藝術品擺放在室內,還可以旺事業,化小人,治壞人,還能替主人擋去晦氣。

麒麟這個瑞獸本身也蘊含著更深層次的文化意義。我國記述遺聞軼事的古籍《說苑》裏麵描述麒麟說:

含仁懷義,音中律呂,行步中規,折旋中矩,擇土而後踐,位平然而後處,不群居,不旅行,紛兮其質文也,幽問循循如也。

由此可知,麒麟不僅是神獸,而且還是一隻十分儒雅的神獸,它的頭上有角卻從不用來當武器,甚至在站立的時候也會小心地避開草地和飛蟲,儼然是一副謙謙君子的模樣。

和擁有使用武力的資本卻從不攻擊人的麒麟一樣,孔子所創建的儒家學派也不提倡武力,而是強調仁義道德是爭天下和管理天下的不二法門,因此儒教的思想深深地融進了我國人民的潛意識當中。

形態莊重,內在仁厚,性情溫和的麒麟與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相吻合,孔子所倡導的仁義精神和中庸之道也與麒麟行規中矩、仁厚君子的形象相輔相成,成為了我國思想文化藝術中的瑰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