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桓公是位很有胸襟的國君。當年他中了管仲一箭,險些沒命,可是為了國家能夠強大起來,他不計前嫌任用管仲作身邊的近臣。一次他沒有聽從管仲的勸告,執意要攻打魯國,結果被曹劌打得大敗。他後悔沒有聽管仲的話,便找到管仲向他認錯。管仲深受感動,決定忠心輔佐齊桓公,齊桓公也開始信任管仲,並拜他為相國。

管仲作了相國後,又向齊桓公推薦了一些人才,根據管仲的意思,齊桓公對他們一一量才而用。齊國的有識之士一天天多起來。齊國的百姓一天天富起來,齊桓公對管仲的信任日勝一日。他曾對眾臣說:“國家大事,均由管仲決定,無論何事,先稟告管仲,再稟告我。”

由於桓公的支持,管仲對齊國進行了一係列改革。

首先管仲把國家改成21個鄉,其中6個鄉主要從事工商業,免除搖役、兵役。15個鄉兵農合一,平時耕種,閑時練兵,如有戰爭,立即集合成強大的軍隊。

在經濟上,實行實物稅製,就是按土地的好壞分等征稅。這樣不但減輕了百姓的負擔,還提高了生產者的積極性,促進了農業的發展。

管仲曾經做過生意,有一定的經商經驗,他利用齊國有利的地理條件,積極提倡發展魚鹽業,實行魚鹽出口免稅,鼓勵當地人民進行貿易活動。另外加強對貨幣的管理。此外,加強對貨物的調控,保持物價總體平衡。既滿足了不同地區的需要,又增加了國庫的收入。

在人才的選拔上,管仲采取“三選製”。各鄉把文武全才、品學兼優的人推舉到國家,這是第一選。國家有關部門對這些初步選中的人進行考核,選出優秀者推薦給國君,這是第二選。國君對優秀者再親自審核,合格者任命為上卿的助手,這是第三選。這樣,不但使真正有才學的人有了用武之地,還擴大了統治階級的基礎。

為了加強國君的權力,管仲建議國君掌握生、殺、富、貴、貧、賤這六大權利,同時實行對有功者賞,有罪者罰的政策。通過一係列改革,齊國政治得到鞏固,軍事得到加強,經濟也空前繁榮,漸漸成為實力最強的國家之一。

齊國強大後,齊桓公想作中原霸主的心願一天天強烈起來。這期間,國外發生了幾件大事,一件是天子周莊王去世,周僖王即位,一件是宋國發生了內亂,國君宋閔公被殺,公子遊即位後又被閔公的弟弟公子禦說借兵殺死……利用這個機會,管仲向齊桓公出了個可以稱霸中原的主意。齊桓公高興地照辦了。

周莊王名義上是各諸侯國的首領,實際已名存實亡,所以在他去世時,沒有一個來吊喪的。周僖王即位後,也沒有來賀喜的。周僖王感到很不是滋味。正在這時有人來報:“齊國派使臣帶許多貢物來祝賀新天子即位。”周僖王喜出望外,立即接見。

席間,齊使向僖王奏明:宋國內亂不止,影響很壞。至今國君還沒有定下來。希望天子下令,選一個諸侯國牽頭,召集其他諸侯國,商定一下宋國的國君,以便平息宋國內亂。

周僖王原本也想找個機會提高一下自己的威望。如今齊使的請求大大滿足了他的虛榮心,於是連連答應,並立即寫了一道“由齊侯出麵邀請諸侯商討宋國君位”的命令交給齊使。齊使圓滿地完成了出使任務,這一切都在管仲的計劃之中。

齊桓公接到周天子的命令,當即讓管仲寫召集會議的通知給各國送去。同時又到北杏去布置會場。

管仲就借著齊桓公剛即位,需要諸侯確認這個機會,讓齊桓公打著天王的旗號,會合諸侯,當上霸主。

會期到了,原定的十幾個國家隻到了邾、宋、陳、蔡四國。齊桓公對管仲說:“諸侯沒有來齊,改個日期吧!”管仲說:第一次會合諸侯,不能失了信用。三人成眾,已經來了四國可以開會了。”

會議開始了,主題是商定宋國的國君,當然不能跑題。於是規定公子禦說為宋國國君,五國一致同意,主要問題輕輕鬆鬆地解決了。齊桓公接著說:“現在王室衰微,為了扶助王室,共創大業,需推選一位領頭人,請諸侯考慮一下人選。”齊桓公實際在告訴大家選一位盟主。

論理,宋國的資格比較老,是公爵國,也就是一等諸侯國。但是由於內亂不斷,國力被折騰得軟弱不堪,已經沒有能力當選了。齊國雖然是侯爵國——二等諸侯國,但國力強是有目共睹的,陳國的國君陳宣公賣了個順水人情,說:“既然本次會議是齊侯召集的,那就選他為盟主吧。”眾人附和。正中齊桓公下懷,便半推半就地接受了推選。他率領大家先向台上虛設的天王的座位行了禮,又同到會的四國簽訂了扶助王室,抵禦外侮,平定內亂,幫助弱國的盟約,同時商定,如有違約者,共同討伐。

對盟約的內容,各國諸侯都表示同意。接著管仲走上台來,對大家說:“魯、衛、鄭、曹四國,不聽天王命令,不來參加大會,這是對天王的不忠,應該興師問罪。”齊桓公接著說:“敝國力量不足,請各位多幫助。”

公元前681年,齊桓公登上中原霸主的位置。曹沫柯地揚名

齊桓公為了稱霸中原,借周王的名義召集諸侯國在北杏簽約共同扶助王室。可是通知了不少國家,隻到了四國,齊桓公很不高興,決定對那些未到會的國家以“無視天子”為由興師問罪。

魯國也是未到會的國家。齊魯兩國原本結怨就很深,屢次刀兵相見。這次沒給齊國麵子,齊桓公尤為惱火,又因為兩國相鄰,齊國決定先拿魯國開刀,以便在諸侯國中樹立威信。後來聽從管仲建議先去攻打魯國的附屬遂國,這樣魯國一定害怕。

魯莊公聽說齊桓公親率大軍攻打遂國,很驚慌,雖然齊魯長勺之戰魯國獲勝,但那隻是勝在曹劌的計謀上,論實力,魯國較齊國相差得太遠了。無奈,魯莊公召集眾臣商量對策。大臣們各抒己見,有的說出兵抗敵,有的則提出議和。施伯和曹劌也主張議和。他們明白,出兵抗敵無異於以卵擊石。為了保存實力,魯莊公給齊桓公寫了一封信,大意是:“開大會的時候,我正好生病,沒來得及參加,實在抱歉,如果齊國退兵,魯國願意同齊國簽約。”

齊桓公接到信,便將軍隊撤至柯地(今山東省阿縣一帶),布置了一個戒備森嚴的會場,周圍安排重兵層層把守,準備與魯國簽約。

魯莊公雖然答應簽約,心中依然沒底,始終忐忑不安,他問大臣誰願跟他一同前往,曹沫大夫走上前說願意前往,魯莊公見是曹沫,便有些泄氣,當年魯莊公護送公子糾回齊國繼位,結果被公子小白也就是齊桓公捷足先登。魯莊公惱羞成怒,派曹沫等大將率兵攻打齊國,但被鮑叔牙以誘敵深入之計打得潰不成軍。魯莊公越想越不放心,便婉言拒絕道:“你曾被齊國打敗,如果此次陪我前去,定會遭齊國恥笑。”曹沫並沒有知難而退,他說:“我不會因為打過敗仗,就不再露麵,此次陪主公既可以保您的安全,又可以雪當年敗仗之恥。”

魯莊公找不出其他合適的人,隻得對曹沫說:“我們與齊國簽約是迫不得已,你同我一起見機行事吧。”

曹沫穿戴整齊,帶上寶劍同魯莊公如約到達柯地。

魯莊公見會場上齊國的士兵威風凜凜,隱隱透出一股殺氣,便有些心驚膽戰,走路的步伐也不穩了。曹沫手握寶劍不卑不亢地跟在魯莊公身後,寸步不離。

論理按說兩國簽約隨從人員是不準帶兵器的,齊國的士兵也阻止曹沫帶兵器登壇,但懾於曹沫咄咄逼人的氣勢也隻好作罷,眼睜睜地看著他帶寶劍陪同魯莊公登上盟壇。

齊桓公名義上同魯莊公簽約,實際根本沒把魯莊公放在眼裏,他私自將盟約定好,等魯莊公登上盟壇,同他假意寒喧幾句,便命大臣將盟約遞過去,讓他簽字。同時端上銅盤要魯莊公歃血為誓。魯莊公不知道盟約的內容,本想仔細看看,但齊國並沒有讓他看的意思,隻是催他快點簽字。魯莊公迫於壓力,無可奈何地拿起筆。站在一旁的曹沫怒從心頭起,他拔出寶劍衝到齊桓公麵前,抓住他的衣服舉劍要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