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敬字無文便是苟
這是拿韓敬的名字開玩笑,“敬”字去了右邊的“文”,便成了“苟”字。
他正在沉吟著想對句,王象春接了上去:
林間有點不成材
原來湯賓尹是宣城人,字嘉賓,號霍林,萬曆年間進士,鄉試第一,廷對第二(榜眼),很有才華。授編修,後官至南京國子監祭酒。王象春是拿他的號“霍林”的“林”調笑,因“林”字有最後一筆(一點),而不成“材”字,又含有不成才、不成器的輕蔑意味。
以名互嘲相諧趣
明末萊陽人薑垓,字如須,崇禎年間進士,授行人(掌傳旨、冊封等事的官)。李自成攻入北京後,神宗的孫子朱由崧由鳳陽總督馬士英、南京兵部尚書史可法等迎到南京,擁立為帝。閹黨餘孽阮大铖執掌國班,因舊怨要殺薑垓。薑垓不得已,改變姓名逃亡,先後在寧波、吳郡落腳。
在吳郡時,他與長洲人徐枋相處很好。徐枋,字昭法,號俟齋,崇禎年間舉人,工書畫。其父徐汧,崇禎年間進士,在春坊(官署名)做官。明亡時,投虎丘後湖橋下而死。徐枋因此隱居不出,為明末著名遺民。
一次,他們二人同行,薑垓出個句子讓徐枋對:
桓溫一世雄,尚有枋頭之敗
桓溫,東晉大將軍,先後掌握長江上激兵權,滅成漢,攻前秦入關中,收複洛陽。攻前燕至枋頭(今河南浚縣西南),因糧運不繼,受挫而還。這裏,薑垓巧借徐枋之“枋”來打趣。
徐枋也不示弱,對道:
項羽萬人敵,難逃垓下之歌
說的是秦末西楚霸王項羽雖用兵可敵萬人,但終於被漢軍圍困在垓下(今安徽靈璧東南),兵少糧盡,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得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項羽有美人虞姬、駿馬名騅)這裏,徐枋針鋒相對,巧借薑垓之“垓”來回敬對方。
腰間三寸白,頭上兩重青
古時官員出門,除車、馬、轎外,儀仗、傘蓋都很講究,有嚴格的規矩。例如京官一般不敢用傘,隻有考官入場、狀元歸第等場合可以用。
明代後期,南京的官員有的試著用傘,以表示顯貴,但也隻是用兩簷青傘而已。
一次,南京、北京兩位官員相戲。北京官員說:
輸我腰間三寸白
意思是我在北京做官,常上朝見皇帝,腰裏常掛牙牌,而你們則沒有。
南京官員對道:
多君頭上兩重青
意為你們在北京皇帝身邊做官又如何,連傘都不敢用,而我們則敢用兩簷青傘。
對聯中,不但“頭上”與“腰間”相對極為恰切,數量詞“三寸”與“兩重”、顏色詞“青”與“白”,也都巧妙無比,雖然是信手拈來。
“三孟”巧對“三白”
明代末年,江蘇顧宗孟、姚希孟、文震孟三人,都以文章節義,砥石厲一時。顧宗孟,號岩叟;姚希孟,字孟長,吳縣人,萬曆年間進士,曆官翰林院檢討、南京少詹事等;文震孟,字文起,長洲人,畫家文徵明的曾孫,天啟年間狀元,官至禮部左侍郎兼東閣大學士(宰相)。
同時,又有範允臨、陳元素、董其昌三人,均以書法藝術著名於世。範允臨,字長倩,號長白,吳縣人,萬曆年間進士,官至福建參議,書法與董其昌齊名;陳元素,字古白,長洲人;董其昌,字玄宰,號思白,華亭(今屬上海)人,官南京禮部尚書。
崇禎年間,“三孟”、“三白”諸人相繼去世,隻有範允臨一人還在世。當時,有人作對聯說:
顧宗孟、姚希孟、文震孟,三孟俱亡,莫非命也
董思白、陳古白、範長白,一白雖存,亦曰殆哉
上、下聯前麵紀實,末句引用古語。“莫非命也”,出自《孟子·盡心上》,意為無不是命啊。“亦曰殆哉”,出自《尚書·秦誓》,意為也很危險哪。
本來很肅穆的事,卻寫得輕鬆、滑稽,頗有趣味。其實,生與死都是平常事,坦然相對,當是良好的心態。
屈天屈地,曾祖曾孫
明末崇禎年間,河南嵩縣人屈動和江西臨川人曾亨應同科考取進士,又同在吏部做官。
有一天,曾亨應以屈姓開屈動的玩笑:
屈到屈原,都為他屈天屈地
屈到、屈原,都是楚國大夫,屈到為春秋時人,屈原是戰國時人。這裏,為的是說出後麵的詞“屈天屈地”。
屈動針鋒相對:
曾參曾點,好似你曾祖曾孫
曾參,春秋時魯國人,孔子弟子;曾點,曾參的父親,也是孔子弟子。這裏,當然也是為了“你曾祖曾孫”一語。
各以姓氏相謔,讀來頗有趣味。
加字改字嘲宋犖
清代河南商丘人宋犖,字牧仲,號漫堂,又號西陂,康熙年間任江蘇巡撫,前後達二十年之久。
他在江蘇,曾建滄浪亭,又修明代才子唐伯虎墓。其巡撫署的東、西轅門分別有橫額“澄清海甸”、“保障東南”。有人就此各加三個字成一副對聯:
澄清海甸滄浪水
保障東南伯虎墳
把他的功績說成僅此兩件,難免失之偏頗,但以橫額中闊大的語言配上“滄浪水”、“伯虎墳”,堪稱雅謔。
滄浪亭修好後,宋犖題有一副很有名的對聯:
共知心似水
安見我非魚
有人巧妙地換了兩字,成了:
共知心似火
安見我非牛
這樣,切合了宋犖的“犖”(繁體為“犖”)。讀之,簡直令人噴飯。
“尚書”“庶子”巧成聯
清代江蘇華亭人王頊齡,字顓士,號瑁湖,康熙年間進士,曆官太常寺博士、四川學政、工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宰相)等。
他任工部尚書時,朝中設局專修《尚書》,他為總裁,一時稱稽古之榮。但是,《尚書》卷帙有限,很快就完成了,這局也隨之撤銷。他甚至有意猶未盡之憾。
王頊齡平日生活大大咧咧,養了不少姬妾,而且都生有兒子。他做官也稱清廉,因開銷較大,故錢包常常不豐。其長子王圖炳任春坊庶子(官名),總是為父親眾多的庶子感到憂慮。
當時,有人戲成一副巧聯:
尚書隻恨尚書少
庶子惟嫌庶子多
上聯前一個“尚書”為官名,指王頊齡;後一個“尚書”指古籍《尚書》。下聯前一個“庶子”為官名,指王圖炳;後一個“庶子”則是姬妾所生的兒子。尤其妙的是句末的“少”和“多”。整理、校勘《尚書》的榮耀的事,可惜竣事易而撤局速,因此恨其少;其父的庶子多了,難免會出現許多問題,如現實的生活費、日後的財產分割等等,故嫌其多。
巧對似天然而成,與事極切合,讀來饒有趣味。
開五六尺,寫十三行
清代乾隆年間,有一次,紀昀和某官員等人在朝房值班。那官員因事提前回家,走起路來很急。
紀昀見了,戲作一副對聯:
足開五六尺
手寫十三行
上聯說他走得急,一步可邁五六尺遠;下聯則是指這官員退朝回家吃飯時,常喜歡臨古代書貼。十三行,小楷法貼,為晉代王獻之所書《洛神賦》殘存的一段,共十三行,故名。上聯寫“足”,下聯寫“手”;一副短聯,竟有近一半數詞,既巧又趣。
紀昀即景而吟聯,不愧“才子”之稱。
紀昀巧對五行聯
清代乾隆年間,工部衙署失火燒毀,由漢軍正黃旗人、尚書金簡(後累官總管內務府大臣、充《四庫全書》副總裁)監督重建。
當時,朝中有大臣就此事出句求對:
水部火災,金司空大興土木
水部,官署名。兩晉、南北朝尚書有水部一曹;隋、唐、宋時,水部為工部所屬一部;明清時改變都水司。習慣上稱工部為“水部”。司空,官名,西周時設置,金文作“司工”,主管土地,兼管土木建築工程。隋文帝時定六部製度,設工部,掌管工程、工匠、屯田、水利、交通等政令。故工部尚書習慣上稱“司空”。
本來是普通的一件事,但由於恰巧用了“水、火、金、土、木”五個字,使得此出句增加了難度,所以很久沒人對得上來。
這一天,紀昀上朝時,聽說新選的中書科(官署名)有個中書(即中書舍人,負責書寫誥敕、製詔、銀冊等的官員),是南方人,相貌魁梧,自負為“南人北相”。
紀昀笑了笑,說:對句有了:
南人北相,中書科什麼東西
巧妙地以“南、北、中、東、西”五個方位詞對出句的“五行”。
趣則有趣,隻是不免有惡謔之嫌。
一聯竟成逐客令
清代乾隆年間,某京官請一位塾師為兒子授課,在宅院裏另辟精室,並開一門,任憑塾師自由出入。誰知這塾師是個戲迷,幾乎每天都要去戲園聽戲。有人來訪,十次竟九次不得相見。
一年春節前,京官的宅院裏裏外外要寫新春聯。當時任吏部左侍郎的福建人何逢禧聽說了塾師的事,便寫了一副對聯貼在塾館門口:
園日涉以成趣
門雖設而常關
語出晉代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願意為天天在花園、園林中散步,趣味自生。雖然有門,但因稀有來客,所以常常關著。這裏意思卻是:塾師每天去戲園,自有趣味;雖有門但屋裏沒人,所以常關著。
那塾師見了這對聯,差愧得無地自容,當天就卷鋪蓋走人人。
一副對聯竟成了逐客令,也算是一趣。
“頭觸地”地“腳朝天”
清代乾隆年間,大學士紀曉嵐才華滿腹,又風趣幽默,常與各種人開玩笑,不但同僚,上至皇帝,下至門生,他隨時都可以機敏地找出話題。
一次,一個門生來拜訪他,進門便跪地叩頭。紀曉嵐忽然大笑起來。人問他為何發笑,他說:“我想起昨晚的事,得到一副妙對。”
在場的人都想知道是何妙對。他慢慢地說:
今日門生頭觸地
昨宵師母腳朝天
人們無不大笑。
又一天,兩個門生同時來到他府上,一個額頭上有塊黑瘢,另一個左眼已失明。紀曉嵐見了,又忍不住大笑不止。茫然不知所以的門生不解地問他笑什麼,他說:我偶然集杜句得一副對聯,可以贈給你們二位:
片雲頭上黑
孤月浪中翻
有趣倒是有趣,未免有點傷人自尊。好在是師生關係,大家也都了解他的本性,或許也不會見怪。
“三樂”巧對“四憂”
清代乾隆年間,江蘇山陽人汪廷珍與滿州人瑚圖禮同時任國子祭酒。瑚圖禮的首課題是《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汪廷珍的首課題是《德之不修》一節。
國子監的學生為他二人寫了副短聯:
糊塗三樂
疙瘩四憂
上聯“糊塗”諧音“瑚圖”。“三樂”,語出《孟子·盡心上》:“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以仁德治理天下不在其中)。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
下聯“疙瘩”指汪廷珍,因為他脖子生有癭(音影,生在脖子上的一種囊狀瘤子),人們常稱他“汪疙瘩”。“四憂”,指《論語·述而》中孔子所說:“德之不修(道德不培養),學之不講(學問不講習),聞義不能徙(聽到義不去實施),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
聯語雖短,但極有趣味,既切人,又切課題。“糊塗”、“疙瘩”相對,尤其令人捧腹。
斯文掃地,不孝通天
清代學者阮元,字伯元,號芸台,江蘇儀征人。乾隆年間進士,曆官湖廣、兩廣、雲貴總督,體仁閣大學士(宰相)等。曾在杭州創立詁經精舍,在廣州創立學海堂,羅致學者從事編書刊印工作,校刻《十三經注疏》,彙刻《皇清經解》,為一代著名才子。
他在任編修的時候,曾因遭喪家居。一次,出席當地官府的宴會,與祭酒(國子學校長)吳錫麒(錢塘人,字聖徵,號榖人,乾隆年間進士)坐在一起,二人討論起詩詞來。
談論中,吳錫麒的帽子忽然掉到地上。阮元打趣道:
吳祭酒脫帽談詩,斯文掃地
“斯文掃地”,指文化或文人沒有地位,得不到尊重;也指文人自甘墮落。斯文,指文化或文化人。《論語·子罕》:“天之將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於斯文也。”這裏是說,祭酒當是“斯文”的代表,你的帽子落地,還不是“斯文掃地”嗎?
吳錫麒應聲對道:
阮太史居喪觀樂,不孝通天
古人居喪守製,是很嚴肅、很悲痛的事。一般是三年中謝絕應酬,不得婚嫁、不得應考、不得參與娛樂活動,現任官則須離職。這裏說阮元在居喪期間參加宴會,當然是“不孝通天”了。
以眼前景聯係各人身份調笑,恰切自然。“掃地”對“通天”,可謂天造地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