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天,有個叫沈龍的學童,背著書包上私塾,不小心與莫天祐相遇,被抓了起來。

莫天祐問他:“你是學生,能對對子嗎?”

沈龍不卑不亢地說:“能!”

莫天祐出句道:“人們稱我是‘至勇至剛能文能武無上將軍’。你若能對得上,我便賞你;對不上,我就會砍掉你的頭!”

沈龍毫不畏懼,從容地整一整衣服,對道:

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觀音菩薩

莫天祐的文化實在也不怎麼樣,聽到這尖銳的諷刺,竟然高興得手舞足蹈,命手下人當場賞沈龍一錠銀子,並因此而幾個月沒殺人。

小沈龍一句話不知救了多少人的性命。

解縉“金蓮”對“玉筍”

明代初年江西才子解縉,字大紳,洪武年間進士,官至翰林學士,曾主持纂修《永樂大典》。

他七歲時,隨父親出遊。父親見一個年輕女子在吹簫,便以此為題出句:

仙子吹簫,枯竹節邊生玉筍

“枯竹”何以會生筍?原來這裏的“枯竹”指簫,“玉筍”則是比喻吹簫女子的手指。

解縉見對麵過來一位打傘的姑娘,即以此為題對道:

佳人張傘,新荷葉底露金蓮

當然,“新荷”也不會有蓮。這裏,以“荷葉”喻傘,“金鏈”則指打傘姑娘的腳。

“容易”巧對“色難”

明代江西吉水人解縉,字大紳,為著名才子。洪武年間考中進士,至永樂年間,官翰林學士,主持纂修《永樂大典》,很受成祖重視。

一次,成祖問解縉:書中有一句話,很難應對:

色難

語出《論語·為政》,意思是子女侍奉父母,經常保持和顏悅色,是件難事。

解縉隨口答道:

容易

說完就停下來不再出聲了。

成祖等了一會兒,催他:“愛卿既然說‘容易’,為何不對?”

解縉說:“臣已對過。”

成祖想了想,這才領悟,笑著連連稱“妙!”

“色”,指臉色;“容”,指容貌。二者相對,當稱工對。“難”與“易”是一對反義詞,反對為優。解縉的對句,語含雙關,言簡意賅。

此對也可歸入“無情對”一類。

馬鐸一對得狀元

明朝初年,福建長樂有個少年叫馬鐸,一次在夢中聽到一個人對他說了句:

雨打無聲鼓子花

他雖然記得十分清楚,但總不明白所指為何。

永樂年間,馬鐸與同鄉林誌一同考取了進士。林誌鄉試、會試都名列第一,已得解元、會元。殿試前,林誌忽然在夢中被馬踩住了頭。

殿試時,永樂皇帝說:朕有一對,對得好者就是狀元。出句是:

風吹不動鈴兒草

馬鐸應聲以少時夢中的話對了上去。而林誌則一直怏怏不快,思慮枯竭,無以答對。於是,馬鐸得了狀元,林誌正應了被“馬”踩在腳下的夢。

其實,這僅是個極普通的對子。“天對地,雨對風”,學童們均耳熟能詳;而舊時的類書中就有現成的“鈴兒草”與“鼓子花”之對。不過,這個故事足可見舊時“對子”的普及、人們對“對子”的愛好與重視。皇帝以對試才、選才,並非絕無僅有。

監生一對驟升官

明代永樂年間,國子監中有個監生學習非常勤奮刻苦,日夜苦讀。一天夜裏,他在夢中屢次聽到有人在吟“七孔比幹心”一句,醒來後反複揣摩,也不知什麼意思。

比幹,商代貴族,紂王的叔父,官少師。因紂王無道,他多次勸諫,惹得紂王無比煩惱,對他說:“我聽說聖人的心都是七個孔,今天我倒要看看!”於是,比幹被紂王殘忍地剖心而死。

一天,明成祖微服來到國子監,見到隻有這一位監生在用功讀書,心裏對他非常喜歡。恰好幾案上有一節藕,他拿起來,以此出句讓監生對:

一彎西子臂

西子,即西施,春秋末年越國苧羅(今浙江諸暨南)人,絕代美女。由越王勾踐獻給吳王夫差,成為夫差最寵愛的妃子。這裏是說西施的臂膀如蓮藕一樣又細又白。

那監生隨口對以夢中的句子:

七孔比幹心

成祖聽了,大喜過望。認為這監生不但才華出眾,而且是忠臣。

很快,這監生得以安排了官職。

彭印山六歲對皇帝

明代永樂年間,江蘇溧陽有個“神童”,叫彭印山。他六歲那年,被征召入京。

一天,明成祖帶上他及一班文武大臣到奉天門外觀燈。

麵對眼前美景,成祖出句讓“神童”來對:

燈明月明,大明一統

由燈、月之“明”,聯想到大明王朝之“明”;八個字中有三個“明”,確不易對。

彭印山應聲對道:

君樂臣樂,永樂萬年

由眼前的君、臣之“樂”,聯想到成祖年號永樂之“樂”;八個字中含三個“樂”。尤其以“永樂”對“大明”,極為得當。

明成祖聽了,大喜過望。

丘浚魚化為龍

明代瓊山(今海南海口)人丘浚,字仲深,少年時學習刻苦努力,因家貧,在鄰居一個官宦家中讀私塾。官宦家的兒子不喜歡讀書,而丘浚很早就以聰敏遠近聞名。

一次,塾師外出,東家的兒子也回內宅去了,隻有丘浚一個人在讀書。

這時,天忽然下起了雨,恰巧丘浚的座位上麵房頂漏水,滴濕了他的肩頭。丘浚見東家的兒子不在,便臨時與他換了座位。東家的兒子回來見了,急忙向剛進屋的塾師報告了此事。

塾師說:“今天先不說誰是誰非,隻論能不能對對子。誰能對出我的句子,誰就有理。”說完,出句道:

點雨滴肩頭

丘浚對道:

片雲生足下

塾師一聽,小小年紀對出這樣的句子,不但工整無比,而且表示了極高的誌氣,大為驚異。

東家的兒子自愧不如丘浚,便哭著回到內宅,告訴給父親。

官宦一聽,十分惱怒,心想:你在我家借讀,怎麼敢期負我兒子!當即叫來丘浚,出句讓他對:

孰謂犬能欺得虎

很明顯,是在責罵他。自以為官宦之家,根本看不起這個窮小子。

丘浚應聲對道:

焉知魚不化為龍

針鋒相對,毫不示弱,而且表達了遠大的誌向。

官宦聽了,也大為驚駭,心想:這孩子非同常人,日後必定大有作為。於是,便好言勸慰,再也不把兒子的話當成回事了。

後來,丘浚參加鄉試,考得第一名;又考中進士,曆官翰林院編修、國子祭酒、禮部右侍郎,直至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宰相)。不但為官清廉,所居府第簡陋,而且一生勤奮好學,晚年右眼失明,仍堅持讀書,著有《大學衍學補》、《世史正綱》、《瓊台會稿》等。

梁叔厚挽回三代乾坤

明代廣東順德人梁儲,字叔厚,號原齋,從小學習刻苦,且胸懷大誌。

有一次,他隨父親在池塘裏洗澡。父親以此為題,出句讓他對:

晚浴池塘,湧動一天星鬥

他脫口對道:

早登台閣,挽回三代乾坤

表現出了小小年紀的雄心壯誌。

憲宗成化年間,他以會試第一名進士及第,曆任編修、侍講、吏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宰相),官至首輔(首席大學士)。為官剛正,敢於直言進諫,深得朝野好評。

蔣燾妙對武官

明代江蘇長洲人蔣燾,字仰仁,幼年時極為聰慧。他父親蔣廷貴,字大用,成化年間進士,官樂亭知縣。

有一次,蔣廷貴一位任武官的朋友帶小蔣燾遊覽某佛寺。武官指著殿上的佛像出句讓他對:

三尊大佛,坐獅坐象坐蓮花

蔣燾脫口而對:

一介書生,攀鳳攀龍攀桂子

對仗工穩,平仄諧調,且充滿雄心壯誌。

從寺裏出來,那武官的隨從悄悄問他對的是什麼,他說:

一個小軍,偷狗偷貓偷芥菜

與那隨從開了個小玩笑。

青年嚴嵩對縣令

明代弘治年間,江陰人曹野塘任分宜(今江西分宜)縣令,發現青年嚴嵩很有才華,就著意培養他,讓他與自己的兒子在一起學習,同住在縣衙中,準備科舉考試。

一次,曹野塘見嚴嵩拿的一把扇子上畫著遊魚圖,就以此為題出句讓他對:

畫扇畫魚魚躍浪,扇動魚遊

本來,畫麵中的“魚”是不會動的,但曹縣令突發奇想,說“扇動”而使“魚遊”。

嚴嵩當即對道:

繡鞋繡鳳鳳穿花,鞋行鳳舞

巧借鞋上繡的鳳來對扇上畫的魚。鞋上的“鳳”當然也不會動,嚴嵩卻借“鞋行”來使“鳳舞”,極妙。

有一天,曹野塘忽然動了鄉思,十分想念家鄉,隨口說了一句:

關山千裏,鄉心一夜雨綿綿

嚴嵩應聲對道:

帝闕九重,聖壽萬年天蕩蕩

不但屬對工整,而且口氣極大,顯示出他的勃勃雄心。

曹野塘聽了他的對句,認為這青年才華過人,料定他日後必成大器。後來,嚴嵩果然中了進士,官至宰相,而且兩次任首輔(首席大學士)。但是,他為人奸詐陰險,才華沒用到正地方,終成為曆史上著名的奸相。

蕭漢衝巧對高官

明代萬曆年間,會試曾考第一的漢陽人蕭漢衝,從小就聰慧異常。

七八歲的時候,他曾隨大人到一艘官船上拜訪一位貴官。貴官讓他對對子,他對答如流,深受在場人的喜愛。

這了一會兒,那貴官有別的事囑咐仆人:

爾去即來,廿四弗來廿五來,

廿五弗來廿六來

蕭漢衝聽了,以為又是讓他對句,於是接口道:

靜極而動,一爻不動二爻動,

二爻不動三爻動

惹得貴官及其他人都大笑起來。

小兒智對馮知府

明代時候,有個兒童極善對對子。

一天,有客人把他領到知府的衙署,指著知府馮馴出句讓他對:

馮二馬、馴三馬,馮馴五馬諸侯

巧借“馮馴”二字字形做文章,構思極為巧妙。

兒童對道:

伊有人、尹無人,伊尹一人元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