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年的縣試,知縣張某受劉家賄賂,於是劉家子弟都名列前茅;府考的時候,知府管某又受宋家請托,結果宋家子弟都被置於前列。
人們對此,紛紛不平。有人撰聯嘲諷:
頭場劉,二場宋,宋進去,劉出來,彼此同樂
知府管,知縣張,張得開,管不緊,上下皆鬆
妙語雙關,令人捧腹不已。雖有傷大雅,但足見人們對舞弊的深惡痛絕。
文學無顏對子遊
清代時候,有個叫綿文的人,沒讀過多少書,卻做到了安徽學政的官。
有人以嵌字聯嘲諷他:
綿蠻不解窮公冶
文學無顏對子遊
綿蠻,《詩經·小雅》篇名,其中有句:“綿蠻黃鳥,止於丘阿。”後來人們多用來指小鳥或鳥聲。公冶,指公冶長,字子長,春秋時齊國人,孔子的學生、女婿。傳說他懂得鳥語。子遊,言氏,名偃,春秋時吳國人。孔子的學生,擅長文學。
這裏說綿文不懂“鳥語”,故向公冶長窮究;文學上,則沒有臉麵去見子遊。不但嵌字巧妙,而且聯想奇特,讀之令人忍俊不禁。
小女子為國捐軀
清朝有個官員,素以精於理財而自負。他在某省巡撫任上時,以經費緊張為借口,開設了“妓女捐”,按妓院大小、妓女年齡及姿色分為上、中、下三等征收。所收款項,名為辦理地方要政,實際大半都進了他的私囊。
有人為此寫對聯道:
大中丞借花獻佛
小女子為國捐軀
“大中丞”與“小女子”,對比強烈:一個可以說一不二,另一方則隻有忍氣吞聲。上聯巧在一個“花”字,與下聯“捐軀”同為雙關,讀之令人叫絕。
升到卑職,賀得極貧
清代官製,知州與通判都是屬員,而通判又可升為知州。所以知州常常看不起通判,但稱謂之間又往往自抑。曾有知州與通判爭論某事,對通判說:“待你升到卑職的時候,便會知道此事難辦了。”
又,清代捐官之風大盛,而冗員大多數得不到實職。每到年終,省裏的布政使都要籌錢分給家貧者,其中又分為“極貧”、“次貧”兩種情況。極貧者當然可以多得銀兩,但不易爭取,有得到者,大夥就會祝賀他得了“極貧”。
有人以上麵的事湊成一副短聯。
升到卑職
賀得極貧
可謂奇談,令人哭笑不得。
“紅樓夢”與“赤壁兵”
清末時候,有個叫賈瑚、字小喬的在京城做官。
其同僚曾戲贈他一聯:
姓名疑入紅樓夢
夫婿曾鏖赤壁兵
上聯針對其姓名“賈瑚”調笑,因《紅樓夢》中人物有個叫“賈璉”的,故曰賈瑚的“姓名疑入紅樓夢”。下聯就其字“小喬”做文章,聯想到三國時東吳都督周瑜之妻小喬,周瑜曾與諸葛亮聯合抗曹,在赤壁大敗曹操軍隊。
聯想奇特是此聯最大特點;“紅樓”與“赤壁”之對,更屬神來之思。
遊華胥國,到奈何天
清末時候,江蘇如皋實業學堂學董沙某,為某科太史。他家中侵占了東嶽廟的房屋添置西齋,廟中僧人把他告上了縣衙。他仗著權勢讓縣令打僧人五百竹板,趕出縣衙。
這沙某還素有煙癮,他曾在家中客廳設公座點名,忽然煙癮大發,哈欠連天。
有人寫了副對聯調笑他:
東嶽廟菩薩搬家,去到奈何天上
西學堂詞林董事,如遊華胥國中
上聯指責他侵占東嶽廟房屋事。下聯嘲笑他辦公時打哈欠事。華胥國,指入夢。《列子·黃帝》:“(黃帝)晝寢,而夢遊於華胥氏之國。華胥氏之國在弇州之西,台州之北,不知斯齊國幾千萬裏。蓋非舟車足力之所及,神遊而已……其國無帥長,自然而已;其民無嗜欲,自然而已……黃帝既寤,怡然自得。”
上聯以“菩薩搬家”來旁敲側擊,下聯則以“遊華胥國”婉轉譏諷。雖無正麵斥責,卻要比正麵斥責來得更深刻、更痛快、更有趣味,讓讀者在哭笑不得中了解沙某是何等樣人。
增巡撫巧立名目
清朝末年,從朝廷到地方,無不財政吃緊,入不敷出,朝中不得已專設“清理財政處”以監督製約開支。而浙江巡撫增某偏偏能巧立名目,多設局、所,以這些位置來安排自己的人。同時,一遇到優缺、美差,便大受賄賂,以送錢多少分等級安置。
當時,有人作一副短聯嘲諷他:
增益其所
韞櫝而藏
上聯出自《孟子·告子下》:“曾(增)益其所不能。”意思是增強他的才幹。這裏,切巡撫之姓“增”;又用雙關手法,說他在原有機構的基礎上又增設局、所。下聯出自《論語·子罕》:“有美玉於斯,韞櫝而藏諸?求善賈而沽諸?”意思是這裏有一塊美玉,是把它藏在櫃子裏呢,還是找個識貨的商人把它賣掉呢?這裏則是說增某拿優缺、美差如美玉一般,待價而沽。
對聯巧借古語而截取來為我所用,使聯意含蓄而又有趣味。
“馬尾”巧對“牛頭”
晚清時候,福建船政局在福州南門外一個叫馬尾的地方建了衙署,由沈幼丹主持公務。
沈幼丹認為萬事開頭難,深怕手下人不能聽從指揮而掣肘。為了樹立自己的威信,他尋出小過失而殺了兩個人。當地的官員對他這種舉動很不以為然,尤其是總督吳仲宣,與沈矛盾很大。
一次,吳仲宣路過漳州,與當地官員及身邊隨從說:“如果都像‘馬尾’先生(指沈幼丹)那樣,實在是難以共事啊!”一位隨行幕僚從他的話中抽出幾個字讓大家來對:
福省紳衿一馬尾
竟然許久無人對得出。正在這時,手下人報“汀漳龍道朱某稟見”。
座中一人朗聲道:有了:
漳州道府兩牛頭
原來,漳州太守也姓朱。“朱”字的上半部似“牛”,故雲“牛頭”。既巧且諧。
四條腿子,一片心機
清朝末年,某官署有兩位幕友,一個姓熊,一個姓馮。熊某僅僅喜歡為長官奔走效勞,馮某則善於顛倒黑白。二人的口碑均不佳。
當時,有人根據二人的姓氏撰聯嘲諷道:
能者多勞,跑斷四條腿子
憑空作祟,費盡一片心機
上聯諷熊某,拆“熊”字為“能”和“四條腿子”。說他由於多奔走而跑斷了腿,正像“熊”字下部互不相連的四點,非常形象。
下聯嘲馮某,“馮”字下麵加一個“心”是為“憑”,因為他要顛倒黑白,必然“憑空作祟”,“馮”字正如在空中;“費盡一片心機”也極準確,“心”費盡則隻剩下“馮”字了。
對聯不僅析字巧妙,專對二人姓氏,尤其能針對二人的“專長”造句,更為難得。可見聯作者獨運之匠心。
王禹偁少年巧對
北宋文學家王禹偁,字元之,濟州巨野(今屬山東)人,七、八歲時就能文善對。
畢士安(真宗時宰相)任郡從事時,聽說王禹偁才華過人,便把他找來,問他家庭情況,原來以磨麵為生,就叫他以“磨”為題作副對聯。
王禹偁胸有成竹,不假思索,當場答道:
但取心中正
無愁眼下遲
不但寫出了磨的特點,而且富於哲理。
畢士安認為他果然是奇才,就留在了身邊。
一次,畢士安招待太守。太守在席間出句讓人對:
鸚鵡能言難似鳳
在座的客人竟誰也對不上。畢士安便將句子寫在了屏風上。
王禹偁看見了,便在旁邊寫出了對句:
蜘蛛雖巧不如蠶
畢士安歎息道:“果然是經綸之才呀!”從此,便以“小友”稱呼他。
太平興國年間,王禹偁考中進士,曆官右正言、黃州知州等。曾上《禦戎十策》,陳說防禦契丹之計;真宗時,又上書提出“謹邊防”、“減冗兵”、“並冗吏”等五件事。而且詩、文都名重一時。
陳起宗巧對老師
宋代人陳起宗,字興祖,少年時就讀於上庠(大學),異常聰明。後來,官至徽猷閣學士。
他少年時候,有一次與老師一起出遊。老師見馬走在沙地上,便出句讓他對:
馬足蹈開岸上沙,風來複合
陳起宗看到水中的船,對道:
櫓梢撥破江心月,水定還圓
不但對得工整、貼切,而且比出句更勝一籌。因為“岸上沙”為實,而“江心月”卻隻是倒影,為虛,這就需要創造性和想像力。
陳子華巧對朱熹
南宋侯官人陳韋華,字子華,是當時學者陳孔碩的兒子。其曾祖陳禧、祖父陳衡,都為理學家朱熹所稱許。
陳韋華十一歲的時候,一次,朱熹來陳家訪陳孔碩。朱熹見他少年英俊,氣度不凡,便出個句子想試試他:
一行朔雁,避風雨而南來
陳韋華應聲答對:
萬古陽烏,破煙雲而東出
“陽烏”,太陽。古代傳說日中有三隻腳的烏,故名。之所以用這個稱呼,是為了與出句中的“雁”相對。
朱熹聽了,大為驚奇,說:“這孩子氣象不凡,他日不可限量!”
開禧年間,陳韋華考中進士,官至參知政事(副相)。
孫周翰巧對郡侯
元代孫周翰,少年時就極為聰敏。
一次,他父親孫穆之帶著他去見郡侯(金、元爵位名)。當時,郡侯正與大家賞春集會,頭上插著花,見孫氏父子來,便出句讓孫周翰對:
口吹楊柳成新曲
“楊柳”,指楊柳曲,樂府近代曲,又稱楊柳歌、楊柳枝。本為漢代樂府橫吹曲辭《折楊柳》,唐代時改稱《楊柳枝》,開元年間已入教坊曲。後來,白居易按舊曲作辭,翻為新聲,他的《楊柳枝詞》之一有句:“古歌舊曲君休聽,聽取新翻《楊柳枝》。”當時詩人相繼唱和,均用此曲詠柳抒懷。正值新春,郡侯也是即景而出。
孫周翰看了看郡侯,即景對道:
頭戴花枝學後生
郡侯聽了,哈哈大笑,說:“為何突然調笑老夫!”
沈龍巧對救民生
元代末年,有個叫莫天祐的,乘戰亂起兵,守無錫。鹽販出身的江浙農民起義軍首領張士誠因屢次被朱元璋打敗,投降了元朝,受封為太尉。莫天祐投靠張士誠。張士誠被滅後,他也降了朱元璋,因殺人太多而被誅。
莫天祐綽號“老虎”,守無錫的時候,殺人如麻,極為殘忍。隻要他上街,人們都嚇得不敢出門,正在街上走的也趕緊藏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