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於“貌”者,額頭深陷,口唇薄如紙,鼻梁低塌,耳輪外翻,雙眉一彎一直,雙眼一高一低,雙眼一大一小,顴骨一上一下,睜開眼睛睡覺,男子聲音女性化,牙齒發黃且外露,嘴巴尖突且有口臭,禿頂無發,眼睛深陷,眼眶神態萎靡怯懦。

上麵所述,實際上是形體缺陷的彙集,一個人不可能這些缺點全有,不過,隻要占其一條,就會認為是形相上的破缺而減少福分。

神有餘

形有餘是理想的形相,神有餘則是理想的精神狀態。具體說,指眼睛明亮有神、精神抖擻、舉止端正、辦事沉著老練、處變不驚,不論何時何地,都能堅守其節操。也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一人能做到地步,已屬難能可貴,其命運當是高貴之輩。

神不足

神不足就是神有餘的反麵,即精神萎頓,氣質猥瑣,到了無以複加,不可救藥的地步。以這種狀態立於人世,肯定惹事生非而招來官司牢獄之災,即便陰差陽錯做了官,最後也得丟掉烏紗帽。

“三停”與“三主”

古代麵相術內容浩博,經過曆代相術大師們的不斷創造,慢慢地形成了一套術語。這些術語初看起來似乎很神秘,其實並非如此。

所謂“三停”就是上停、中停與下停。三停是相士們與人看相的三個最基本的部分,它們都是對人的麵相的劃分。上停是從人麵部額頭的發際到兩眉之間的一大塊位置,這和我們平常說的額部位置大體相當。中停是從兩個眉毛下來一直到鼻尖這一大塊位置。下停則是指從鼻尖一直到下頦的一大塊。這三大塊在相術中特別重要。

古代相術認為上停部分記載著人早年的命運,因此,要看一個人早年的命運如何,那麼就仔細觀察額頭。具體的斷語如何,我們隨著介紹,慢慢詳論。中停部位記載著人中年的命運,這樣很自然地,中年發與不發,那就都在中停了。按照類例,要想知道晚年的命運如何,看看下停就可知曉。

單看上停、中停、下停,這是分開來看。光分開看還不行,還得合起來看,這樣準確性可以增大。從總的方麵來說,上、中、下三停應該大致均衡,三部分的大小基本一樣。如果三停都合比例,差不多均勻,兩邊都很對稱,那麼這種麵相便屬上乘。其實,這也符合人的審美習慣,試想想看,如若三停比例失調,豈不成了醜陋的怪物。

“三主”也是對麵相的劃分。不同的是三停是從橫的角度來劃分,“三主”則是從縱的方向來劃分。三停注重的是麵,三主則注重點。所謂“三主”,就是額、鼻、地閣,分別稱為初主、中主和末主。

古代的相書認為,三主以豐隆為上相。具體說來,額頭要高廣不陷,鼻子要豐隆,下頦要圓厚。然而人的麵相並不是按照相書的要求來長的,大千世界,各種各樣麵相的人都有。有的人額頭高聳,卻有一副塌鼻子,有的人額頭、鼻子都很高,但下頦卻尖尖的,相書把這些情況都考慮進去了。這就是三停和三主可以互相彌補,具體說來就是三停均勻、平等可以彌補三主的缺陷,反之也是一樣。總的看是要將不好的項目抵好的項目,最後看看總分多少,總分高,相也就好。

另外,因為上、中、下三停與初、中、末三主都與少、中、老年人生三階段對應,所以具體判斷起來更明確。通常說來哪一停較長、光滑,相應的主就較豐隆,表示哪一階段的命運較好。著名的相書《麻衣相法》說:“上停長,少吉昌,中停長,近君王,下停長,老吉祥。三停平等,富貴榮顯,三停不均,孤夭貧賤。”又說:“額尖初主災,鼻中主逃,欲知晚景事,地閣喜方高。”這兩段順口溜將三停三主的吉凶都包括進去了。

三停三主在麵相術中如同一幅地圖的經緯線,定好它們之後,就算是把圖的輪廓畫好了。然而,單有三停三主並不能將人的吉凶禍福指定出來。相士看相,固然先要觀察三停的均勻、對稱狀況及三主的豐隆高峻,但如僅局限於此,那就不免做南郭先生,濫竽充數。在大街小巷,常能見到一些平庸的相士,在略知相術的皮毛之後,便鬥膽給人相手相麵,雖也能說出個豐隆凸陷,有官有財,對其追根究底,就露出了餡。

唐舉識別孟嚐君

相傳戰國四公子之一孟嚐君生於五月五日,按照命書的推算,這是有克之命。他的父親篤信命術,所以不太喜歡這個孩子。孟嚐君十歲那年,著名的相術大師唐舉偶然見到他,一見便覺大為驚奇。唐舉與孟嚐君的父親相識,於是便將自己的斷言告訴其父。想不到孟嚐君的父親卻說:“這孩子的相貌平平,將來恐怕難以繼承祖業。”唐舉回答說:“您的公子目光中有五彩之色,這種目色必主開基立業,譽滿天下,豈止繼承祖業而已。而且他的麵部開闊有地勢,這說明有賢士和他同舉大業。”他的父親說道:“聽您這麼一說,我有些相信了。但您說他有賢士相助,又有什麼依據呢?”唐舉說:“大凡看相,不能隻看一麵,忽視其他,應該綜合起來考察,看看有無輔助的部位。有些人雖然長得雄偉,但卻額頭頹陷,鼻端歪斜,眉毛散亂;口雖然很大,有吞雲吐霧之勢,但胡須卻又少又斜,這樣的人都是孤相,得不到人幫助。您的公子,眉助三台,口通四瀆,鼻子厚厚的,山根光瑩潔淨,這些都表示得稟天地的靈氣,會有賢士相助。所以一生叱吒風雲,遠非凡人所能及。”後來孟嚐君果然柄權於當世,大富大貴。有一次,唐舉又見到孟嚐君。孟嚐君說:“閣下相我的話是極有靈驗,現在我門下人才濟濟,有食客三千人。請您看看,誰最為賢能?”唐舉望了望,便說:“諸客雖然各各懷有才藝,但依我的看法,隻有馮鑫義氣純正,有俠士之質。”當時馮鑫在孟嚐君的三千門客中排名最低,又沒有什麼特殊的技藝,所以孟嚐君並不以為然。唐舉看出這點,便說:“馮鑫胸懷磊落,有勇敢之氣,貧不以為羞,得誌不以為怪,行人之所難行,為人之所不為。我看他堪為您的良佐。”後來馮鑫果然輔佐孟嚐君成就功業,做出了焚債券買仁義的驚人之舉。這個故事雖然對唐舉的相人本領大加渲染,但我們又焉知不是唐舉在了解馮鑫為人之後,向孟嚐君薦人的一種方法。

【事典】

姿貌奇偉的桓溫

桓溫字元子,是宣城太守桓彝的兒子。未滿周歲時太原人溫嶠見了他說:“此兒骨骼不凡,請再讓他哭一下。”等到聽了他的哭聲,又說:“真是英才降世!”桓彝因為此兒為溫嶠所賞識,所以給他取名叫溫。溫嶠笑著說:“果然如此,將來也要改作和我一姓。”桓彝被韓晁害死,涇縣縣令江播參與了此事。當時桓溫十五歲,頭枕戈矛,眼流血淚,立誌報仇。到十八歲,碰上江播已死,他的兒子江彪兄弟三人居喪,把刀放進手杖,用來防備桓溫。桓溫謊稱吊喪客人,得以進入,在守墓的廬屋裏殺了江彪,然後又追殺了他的兩個弟弟。時人為之稱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