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稱職是國家一級美術師,詩、書、畫、印、論是我一生為之奮鬥的終極目標!但是,由於對鄉賢白樸的崇拜,對故鄉文化事業的熱愛,“白樸”這個“上派”的國學研究任務,卻也成為我後半生難以割舍的心事和嗜好。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但對白樸作品、人品和感悟,卻又成就了我題畫詩的詞語境界和書畫作品的詩性語言,可謂磨刀不誤砍柴工也。
由於曆史和條件的局限,二十世紀關於白樸研究和評論,在深度和廣度上均存在不足。盡管白樸在元曲四大家中,乃至於整個元曲作家群中,是唯一能說清楚身世、作品等問題的人。但是,我們沒有最大限度地利用這一優勢,在白樸作品研究上,仍然重元曲、輕白詞。白樸作為元雜劇文采派的巨擘,作品內容多從政治上立論,沒有真正回到文藝研究本體規律的正常範圍中來;論題“泛政治”化而少有興奮點,內容仍是先入為主地炒冷飯。當時,封建意識極強的官本位階層,仍把持著文藝評論的話語權,明顯影響了對白樸作品的曆史和藝術價值評價,“階級鬥爭”的陰影,在相當長的時間影響著他這位在元曲四大家中唯一出身於“官僚大地主”家庭的“臭老九”形象。白樸的研究也難以在海內外引起廣泛的認同,因此,我認為:一是最大限度地借助現代化信息手段,進行雙向比對印證,最廣泛、全方位地宣傳白樸及其作品;二是重視白詞研究,真正確立白樸在文學史上承唐繼宋的地位,認識他在元曲誕生過程中起到的劃時代作用,從而重新認識白樸作品所體現出的綜合藝術修養;三是重視白樸及其作品的普及,充分利用白樸這個國家級的文化旅遊資源優勢,動員各方財力和人力資源,通過地方戲曲、電影、電視劇等藝術表現手段,使這項工作成為強縣、強市、強省的文化工程;四是盡快成立相應的研究機構和學會,加強橫向聯係,多出成果;五是要正確認識民族特色和世界認同的關係,以更開放的胸懷,把白樸及其作品的研究,放在東方乃至世界戲劇、文學、藝術美學的語境中來,走出國門,真正成為人類共同的文化遺產。
也許,是我的執著,感動了許多文友和領導。在編注此書的過程中,王博女士主動承擔了《白樸全集》所有文字的校對勘誤和部分詞曲的注釋及修訂工作。《故園人》一文本是王博博客內的一篇文章,但是,全文對一古一今一對跨越時空而神交文人比興式的生動描述,對全書內容和精髓的準確把握,特別是那老練生動、幽默雋逸的散文化的語言,最終讓我選定其為本書的後記。韓小瑞先生承擔了繁體文字的錄入和勘誤,圖片的整理和轉換等工作。三晉出版社的張繼紅社長看了我的手稿後,也和我簽訂了圖書出版合同。責任編輯薛勇強先生,不辭勞苦,精益求精地打造本書。在此,我還要感謝為本書順利出版做出過貢獻的領導、朋友,並列其姓名於後:王書東、邊東聖、李旭清、賀貴平、高建文、任存弼、楊峻峰、冀建海、嶽占東、李衛平、廣向榮、李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