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中“清道夫”(2 / 2)

中國的胡兀鷲

在我國生活的最著名的鷲是胡兀鷲,即人們常說的胡子雕。 它的頭頸不像其他禿鷲,而是生滿羽毛。

它的眼前方、眼前上方、鼻子基部及頦和下頜相連的地方都長著黑色剛毛,看上去像長著一臉“絡腮胡須”,胡子雕的綽號由此而來。跟其他禿鷲相比,胡兀騖不僅食屍體腐肉,而且還捕食活物,特別是山羊。它們也捕食野兔、野雞和旱獺等。

胡兀鷲不但吃肉,還嗜食骨頭。它們能咬碎羊骨,並且會把咬不動的骨頭叼上天空,然後一鬆嘴,讓骨頭掉在岩石上摔碎後再食用。

據說,胡兀鷲能用同樣的方法將捕到的龜摔碎吃掉。在非洲,胡兀鷲還會叼起石頭砸碎鴕鳥蛋吃,這種本能令動物行為學家大為吃驚。

事實上,禿鷲撲食的過程也反映出它們一定的智能水平。

哺乳動物在平原或草地上休息時,通常都聚集在一起。禿鷲掌握這一規律以後,就特別注意孤零零地躺在地上的動物。一旦發現目標,它便仔細觀察對方的動靜。如果對方紋絲不動,它就繼續在空中盤旋察看。

這種觀察的時間很長,至少要兩天左右。在這段時間裏,假如動物仍然一動也不動,它就飛得低一點,從近距離察看對方的腹部是否有起伏,眼睛是否在轉動。

倘若還是一點動靜也沒有,禿鷲便開始降落到屍體附近,悄無聲息地向對方走去。這時候,它猶豫不決,既迫不及待想動手,又怕上當受騙遭暗算。它張開嘴巴,伸長脖子,展開雙翅隨時準備起飛。禿鷲又走近了一些,它發出“咕喔”聲,見對方毫 無反應,就用嘴啄一下屍體,馬上又跳了開去。這時,它再一次察看屍體。如果對方仍然沒有動靜,禿鷲便放下心來,一下子撲到屍體上狼吞虎咽起來。

有時候,禿鷲飛得很高,未必能發現地麵上的動物屍體。但其他食屍動物如烏鴉、豺和鬣狗等的活動,可以為它提供目標。如果禿鷲發現它們正在撕食屍體,禿鷲會降低飛行高度,作進一步的偵察。假如確實發現了食物,它會迅速降落。這時,周圍幾十千米外的禿鷲也會接踵而來,以每小時100千米以上的速度,衝向這美味佳肴飽餐一頓。

在人們的印象中,禿鷲似乎隻吃肉,不論鮮肉還是腐肉,殊不知,生活在中非和西非的一種舊大陸鷲——棕澗鷲卻主要以棕 澗果實為食。不過,它們的外表倒是跟大多數禿鷲相似,頭部裸露,裸露的部分隻生有橘黃色的絨羽,同其黃色的鉤狀嘴十分協調。

過去人們對禿鷲的功過褒貶不一。以前,很多人認為禿鷲常食腐屍,跟肉體接觸,很可能是傳播疾病的媒介,因而主張捕殺。動物學家後來發現,事實並不如此。

首先,它們的消化係統能有效地殺死吃進去的細菌;其次,它們在吃完食後,常吐出一種黏液狀物質塗刷雙腳。這種分泌物是一種有效的消毒劑,能殺死腳爪上的細菌;第三,禿鷲的頭頸裸露,有利於它們把頭伸入屍體體腔,掏食內髒。它們吃完食後,喜歡在陽光下曬。由於頭頸沒有羽毛的遮攔,在陽光中紫外 線的強烈照射下,沾在頭頸上的細菌和寄生蟲卵就被殺死。

實際上,禿鷲吃掉死動物的屍體,不僅沒有傳播疾病,還能減少動物疾病的傳播。如果沒有這些起淨化作用的鳥類,自然界將會是怎樣一種情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