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中“清道夫”(1 / 2)

鳥中“清道夫”

安第斯神鷹

在廣闊的非洲大草原上,大群的食草動物不論走到哪裏,都尾隨著一些對其垂涎欲滴的動物。在這些覬覦者中,禿鷲隨時可見,它們緊追目標,不停地在獸群上空盤旋。

突然,其中一隻禿鷲發現一具屍體,它在空中盤旋幾圈後,準確地落在屍體旁邊,刹那間,二三十隻禿鷲相繼降落,於是, 屍體被撕裂,內髒被吞食,肌肉被成條地撕下。

在南美安第斯山脈,安第斯神鷹正遨遊碧空、俯視丘陵,期望能遇到一隻死羊以飽饑腸。從外表看,安第斯神鷹跟非洲草原上的禿鷲非常相似:頭和脖子都隻生著短短的絨羽,仿佛是裸露的。但是,鳥類學家指出,它們並無共同的祖先,也沒有親緣關係。非洲草原上的禿鷲是舊大陸鷲的後裔,是鷹的近親。而安第斯神鷹是新大陸鷲。

禿鷲的種類

大約在2000萬年前,舊大陸鷲曾駐足美洲新大陸。後來,由於某種目前尚未確知的原因,它們徹底從新大陸上消失了。隨著舊大陸鴛的消失,新大陸鷲的祖先興起了,成了新大陸上以屍體、腐肉為食的鳥類。

據研究,新大陸鷲的祖先在生存曆史上較舊大陸鷲還要久遠,它們是單獨進化的一類鷹鷲類鳥。跟舊大陸鷲不同,新大陸鷲的鼻孔是相通的,有些種類有根發達的嗅覺器官;新大陸鷲的爪很細弱,不像舊大陸鷲有雕一樣強勁的利爪。另外,新大陸鷲的鳴管很不發達,因而近乎“啞巴”。

現存的新大陸鷲隻有7種,因為它們全部分布在美洲,所以又稱美洲鷲,安第斯神鷹就是其中之一。

這種鷲體羽黑色,雄鷲前額有一個大肉垂,裸露的頸基部有一圈白色的羽領,裸露的頭、頸和嗉囊都呈鮮紅色,因它們主要棲息在安第斯山脈中溫尼佐拉至苔拉德福格的高山上,又因它們展翼達3米,體重達12000克,被認為是可飛行的最大的一種鳥,所以,人們稱它們為“安第斯神鷹”。

安第斯神鷹善於翱翔,能借助山間的上升氣流升高,並悄無 聲息地飛越溝壑大川。它們可以以任何動物的屍體為食,尤其愛吃牛羊的屍體。跟許多舊大陸鷲不同,安第斯神鷹很少聚成幾十隻的大群一起進食。

安第斯神鷹十分貪食,不吃完屍體是絕不會離去的。安第斯神鷹常常在吃食後飛到高高的懸崖上久“坐”,因為它們吃得太多太飽。不過,它們的消化係統肌肉發達,消化力強,即使所食過多也能順利消化。目前,因為得到了嚴格的法律保護,安第斯神鷹在安第斯山區和南美太平洋沿岸比較常見。

舊大陸鷲大約有13種,廣泛分布於非洲、亞洲和歐洲,肉垂禿鷲就是其中的一種。

肉垂禿鷲是生活在非洲荒漠草原上的一種數量非常多的大型舊大陸鷲,它體長約1米,展翼可達2.7米,因其裸露的頭部兩側懸垂著粉色肉垂而得名。

肉垂禿鷲背部羽毛黑色和褐色間雜,尾楔形,腹部長有大量 白色絨羽,使它們看上去像一個領係餐巾、衣衫不整的嬉皮士。說起它們的行為,人們常用兩個字來形容——“貪婪”。原來,肉垂禿鷲非常霸道,不論是不是它們先發現的屍體,在爭鬥中它們總是占上風。

如果其他禿鷲不肯讓出屍體,它們就會用武力驅趕。肉垂禿鷲取食時也有嚴格的順序,總是個體大、身體強的禿鷲先進食。進食時,它們原來粉紅色的臉和頸因興奮會漸漸變成紅色,極度興奮時甚至可以變成紫紅色。可笑的是,霸道的肉垂禿鷲在鬣狗來奪食時,卻不敢出聲而且會乖乖地退到一旁等待著吃一點“殘羹剩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