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島是怎麼形成的
我國的蛇島
許多海島由於氣候溫和濕潤,適合蛇類棲息。其中海島中蛇類數量最多的,當首推我國的蛇島。
蛇島位於渤海東部,距旅順老鐵山隻有20多千米,屬大連市管轄。它長約1500米,寬700米,麵積0.8平方千米,海拔215米,島上植物繁茂,灌木雜草叢生。就是這麼一個小島,上麵竟盤踞 著14000條凶猛的毒蛇——黑眉蝮蛇。
黑眉蝮蛇善於利用各種保護色進行偽裝。它們掛在樹上就像幹枯的樹枝,趴在岩石上恰如岩石的裂紋,蜷伏在草叢中活像一堆畜糞,這樣的偽裝很能迷惑過往的候鳥。
這些鳥兒一旦收攏翅膀降落在樹枝上、岩石上或草叢中,轉眼間就被蝮蛇咬住,成為它的美餐。
據說在20世紀30年代,島上的黑眉蝮蛇有50000條之多!由於種種原因,蝮蛇的數量急劇下降。現在,已經采取了保護措施,經國務院批準,1980年成立了遼寧省蛇島老鐵山自然保護區。
蛇島的形成
蛇島是在特定的地理環境下,經過長期的自然變化而形成的。從蛇島的岩層、岩相分析大約在10億年以前形成。
蛇島和遼東半島連在一起,在距今一億年前的中生代燕山運動以及後來距今1000萬至2000萬年前的喜馬拉雅造山運動產生了遼河斷裂,渤海下陷。
蛇島在這個階段由被擠壓的巨石在渤海中形成。當時蛇島很小,隻是現在的幾分之一,在以後若幹年地殼不斷上升後才形成今天的樣子。
多年來,在蛇島上形成了蛇吃小鳥,小鳥吃昆蟲,昆蟲吃植物,植物以鳥糞為肥料的食物鏈,形成了以蛇為中心的完整的生態係統。
黑眉蝮蛇在日益發展的係統中形成大型群體,20世紀50年代中期據我國科學家調查統計,當時蛇島上有黑眉蝮蛇5萬至10萬條,可在1958年6月蛇島發生了一場大火,連燒了四五天,整個蛇島植物幾乎化為灰燼。
大量蛇被燒死、烤死,使蛇資源遭到嚴重損失。改革開放以後蛇島被列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成立了專門管理機構,並且在蛇島上建立了觀察站,對蛇島上黑眉蝮蛇進行科學的觀察分析並加以利用和保護,使其健康地發展。
科學研究證明,島上蛇所產生的蛇毒是寶貴的藥用資源。它製成的藥劑對治療各種神經肌肉、血
液循環等疾病能起到良好效果。島上的蛇是由大陸上來的,但不是大陸蛇類渡海過去的,也不是由漁船帶至島上去的,而是地質時期海陸變遷的結果。大約在幾億年以前,海麵遠比今天海麵高,或者說是大陸太低,遼東半島與蛇島雖連在一起,但均被淹沒在海中。
到了4億年以前,這一地區開始成陸,遼東半島與蛇島開始逐
漸露出海麵,後來經過數次的地殼運動以及海平麵的升降,使得
蛇島飽經滄桑之變。
目前蛇島的蝮蛇種群已由保護區建立初期的9000條左右增加到了20000多條,取得了蝮蛇科研最新成果。
關島蛇的來曆
關島位於太平洋西部,麵積540平方千米,住有10萬人口,是馬來西亞群島中最大的島嶼,現為美國所占,關島原本是一個普通的海島,並沒有多少蛇。可現在島上蛇的數目卻大得驚人。那麼,這些蛇是怎麼來的呢?
原來,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關島是美國在太平洋上對日作戰的重要軍事基地,當艦船從澳大利亞、新幾內亞和所羅門群島往關島運送軍需物資時,偷藏在貨物中的褐色樹蛇也被運到關島。褐色樹蛇是一種無毒蛇,最大的有4米長。因為它們無毒,人們便不必限製其生長;而關島的氣候又溫和濕潤,還有大量鳥類 可食,褐色樹蛇便得以大量繁衍。目前,關島的樹蛇已達到每平方千米6000多條,有的地區竟多達每平方千米12000條。因而,人們驚呼,關島已成為蛇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