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刺藍天的金字塔
層階金字塔
蒂亞瓦納科遺址是玻利維亞印第安古文化遺址,位於南美洲玻利維亞與秘魯交界處的喀喀湖以南,蒂亞瓦納科古城遺址麵積約45萬平方米,最引人注目的莫過於那直刺藍天的層階金字塔了,其底部長寬各約210米,高15米,有階梯直通頂部。
在層階金字塔頂部有房基和貯水池、排水溝等遺跡,現在還 不清楚它是神廟還是居民的避難所,但可以肯定的是,它與埃及金字塔迥然不同。埃及金字塔是用巨石壘砌的,是法老的陵墓,而這裏的金字塔則是用土壘築,多具有神廟性質。
卡拉薩薩亞平台
層階金字塔的西北麵有一個稱為“卡拉薩薩亞”的長方形平台,長180米,寬135米,高2米至3米,平台四周有石砌護牆。據玻利維亞政府公布的發掘結果表明,這裏埋藏有一座半地穴式的神廟,俗稱古神廟,深1.7米,長28.5米,寬26米,近似方形,沒有屋頂,這座神廟的內壁是由砂岩砌成,壁上刻有祭司頭像之類的畫麵。
卡拉薩薩亞中還發現眾多橫七豎八的石刻頭像,這些頭像表現了各種不同的人種。在這些頭像中,有的嘴唇厚,有的嘴唇 薄;有的長鼻子,有的鷹鉤鼻;有的耳朵小巧,有的耳朵肥厚;有的麵部線條柔和,有的棱角突出;有的還戴著奇怪的頭盔……
瑞士的著名學者豐 ·丹尼肯在《眾神之車》一書中大膽提出,這些形態各異的頭像,是在向世人們傳遞著某種無法理喻的信息,即外星人曾經光顧過地球。
石棺宮殿
卡拉薩薩亞的西側有一座“石棺宮殿”,長48米,寬40米,兩重牆垣,高度相當,間隔8米,用精製的石料砌成,宮殿內有排水溝。
蒂亞瓦納科城址西南部有一個稱為“普馬·彭克”的地區,散亂分布著大量加工過的石頭。這兒有一個長160米,寬140米,高6米的土台。
據1540年光顧這裏的西班牙人留下的筆記資料記載:這些土台上曾砌有牆壁,石頭均經過加工,有的重量起過300噸,而且還有獅形人雕像。這座城市附近沒有采石場,在現代條件下,將這些笨重的巨石從遙遠的地方運來都是一件極為困難的事,更何況古代的印第安人呢?
高原地區氣壓很低,空氣中含氧量稀薄,體力勞動對於任何一個非本地人來說都是難以忍受的,然而古代的印第安人居然能做出今人都難以想象的事情,建立了這座巨大的城市,該作何解釋呢?難道能夠簡單地歸之於借助外星人的力量嗎?而外星人光臨地球隻能算是一個大膽的假設而已。
大量的巨石上發現有“T”字形或I字形的溝槽,顯然蒂亞瓦納科的居民已掌握使用榫卯結構壘砌巨大的石壁,他們還發明了銅和青銅製成的金屬工具,並用之於加工石料,雕刻心目中的庇護神。
匪夷所思的遺跡
在這座古城附近尚未發現當時一般平民的居住遺址。在人口稀少、自然環境惡劣的條件下,如何建立起這樣一座巨大的城市呢?
據生態學研究成果表明,蒂亞瓦納科城北的喀喀湖魚類資源豐富,瀕湖地帶土質肥沃,良好的土壤條件為玉米、馬鈴薯等農作物的栽培提供了優良的條件,而且高原上牧草富饒,適宜放牧駱馬和羊駝。所有這一切,都為居住在這座與世隔絕的古城居民奠定了生存和發展的基礎。
值得一提的是,蒂亞瓦納科城布局規範,設計精心。城內有東西、南北兩條大道,層階金字塔、神廟和石砌平台等建築物就分布在這兩條大道的旁邊。
20世紀以來,美國考古學家溫德爾·貝內特和玻利維亞考古學家桑切斯通過調查發掘還發現蒂亞瓦納科城並非一時完成的,而是從公元前後至600年之間逐漸建立起來的。如今,由於曆經滄 桑興變,古城昔日的風貌已湮沒難辨。
蒂亞瓦納科在600至1000年一直是南美印第安文化的中心。600年前後,以這座城市為代表的文化範圍僅限於的喀喀湖沿岸地帶,700年左右,文化開始向外傳播,至1000年前後,這兒的文化幾乎浸透至安第斯全境。
秘魯中部高原重鎮瓦裏和中部海岸城市帕恰卡姆成為繼承和發展蒂亞瓦納科文化的兩個中心,此後,這一地區的文化持續穩定向前發展。15世紀中葉至16世紀中葉,形成南美大陸史前時代擁有最大版圖的帝國——印加帝國。蒂亞瓦納科作為南美文化的基石逐漸被世人遺忘。
今天,在蒂亞瓦納科城附近,有一些野草叢生的人造小山。這些小山山頂平坦,麵積達4000平方米,山裏麵極有可能隱藏著建築物。如果有朝一日,學者們能夠將這些平頂小山逐個進行發掘,說不定能為這座神秘的古城提供令人振奮的線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