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瑪雅文明的奧秘(2 / 2)

蒂卡爾是瑪雅文明中最大的遺棄都市之一。它坐落於危地馬拉的佩騰省。蒂卡爾在瑪雅語中是“聲音之地”或“舌頭之地”的意思。碑銘上的瑪雅象形文字常常稱它為穆塔或雅克斯穆塔,意為“綠色的捆”,也有可能是“第一預言”的隱喻。這些都可能是蒂卡爾古代的名字。

烏斯馬爾是位於墨西哥尤卡坦州的大型瑪雅古城遺址。1994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烏斯馬爾在古瑪雅語中意為“植三棵樹”,但也有瑪雅語專家執有異議。

波南帕克是瑪雅文明的城市之一,位於墨西哥的恰帕斯州。考古學家曾在這裏發現精美的壁畫與國王的石棺,而遺跡的建築可以追溯至古典早期580年至800年。

叢林裏的巨石遺跡

瑪雅的金字塔可說是僅次於埃及金字塔的最出名的金字塔建築了。它們看起來不太一樣,埃及金字塔是金黃色的,是一個四角錐形,經過幾千年風吹雨打已經有點腐蝕了。

瑪雅的金字塔比較矮一點,也是由巨石堆成,石頭是灰白色的,整個金字塔也是灰白色的,它不完全是錐形的,頂端有一個祭神的神殿。瑪雅金字塔四周各有4個樓梯,每個樓梯有91階,4個樓梯加上最上麵一階共365階,剛剛好是一年的天數。

瑪雅人非常重視天文學的數據,建築裏處處都是這些關於天體運行規律的數字。除了階梯數目外,金字塔四麵各有52個四角浮雕,表示瑪雅的一世紀52年。

瑪雅的天文台也是充滿特色的建築物,以今天的眼光來看,不論是在功能上或外觀上,瑪雅的天文台與現在的天文台十分類似。以凱若卡天文觀測塔為例,建築在巨大而精美的平台上,有小的台階一階階地通往大平台。與現在的天文台有些相似,也是一個圓筒狀的底樓建築,上麵有一個半球形的蓋子,這個蓋子在現在天文台的設計是天文望遠鏡伸出的地方。

底樓的4個門剛好對準4個方位。這個地方的窗戶與門廊形成6條連線,其中至少3條是與天文相關的。其一與春秋有關,另兩個與月亮活動有關。

這座凱若卡天文觀測塔是遺跡中最大的天文觀測塔,其他遺跡也有類似的建築。它們在位置上都與太陽及月亮對齊,近年來考古學家認為古時候瑪雅的天文學家建立了一個地區性的天文觀測網。

這些建築物以今天的角度看也足以令人稱奇。以瑪雅金字塔來說,巨大的石塊如何切鑿,搬運到叢林的深處,再把一塊塊10多噸的石塊堆積起來,堆高至70米處,要是沒有先進的交通工具及起重設備,是難以完成這個任務的。而生活在叢林裏的民族,為什麼要花這麼大的工夫,建立一個天文觀測網?

曆史記載,望遠鏡是伽利略16世紀才發明的,接著才有大型天文台的出現,而天文觀測網的觀念是近代才出現的,這樣的觀念可說是相當先進。由此可以肯定的是,瑪雅人當時的科學與今天相比毫不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