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雨打雷的原因
春、夏兩季是雨水的多發季節,並且時常伴隨“隆隆”的雷聲和閃電,那麼雷是怎樣產生的呢?
每當下雨時,天空都會出現厚厚的積雨雲,這些雲層由於氣流的摩擦分別帶上正負不同的電荷,這些電荷聚集在雲層的兩端,並且隨雲層的增厚而不斷增加。
隨著雲層中電荷的運動,空氣劇烈增熱,並使溫度高達15000℃至20000℃,造成了空氣的急劇膨脹,通道附近的氣壓可增加到100個大氣壓以上。緊接著又發生迅速冷卻,空氣很快收縮,壓力減低。
這一驟脹驟縮的現象發生在千分之幾秒的短暫時間內,所以在閃電爆發的刹那間會產生衝擊波。衝擊波再以5000米/秒的速度向四麵八方傳播,途中能量很快衰減,波長逐漸增長。電荷穿過雲層放電時產生耀眼的光就是閃電,在閃電發生後0.1秒至0.3秒,衝擊波就會演變成聲波,這就是我們聽見的雷聲。
事實上,閃電和雷聲是同時發生的,但光的傳播速度比聲音的傳播速度快100萬倍,所以,人們總是先看見閃電,然後才聽到雷聲。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雷鳴是在高壓電火花的作用下,由於空氣和水汽分子分解而形成的聲音。雷鳴的聲音在最初的十分之幾秒時間內同爆炸聲波相同。這種爆炸波擴散的速度約為5000米/秒,在之後的0.1秒至0.3秒鍾,它就演變為普通的聲波。
形成雷雨雲要具備一定的條件,即空氣中要有充足的水汽,要有使濕空氣上升的動力,還要使空氣能產生劇烈的對流運動。春夏季節,由於受南方暖濕氣流影響,空氣潮濕,同時太陽輻射強烈,近地麵空氣不斷受熱而上升,上層的冷空氣下沉,易形成強烈對流,所以多雷雨,甚至降冰雹。
而冬季由於受大陸冷氣團控製,空氣寒冷而幹燥,加之太陽輻射弱,空氣不易形成劇烈對流,因而很少發生雷陣雨。但有時冬季天氣偏暖,暖濕空氣勢力較強,當北方偶有較強冷空氣南下,暖濕空氣被迫抬升,對流加劇,就會形成雷陣雨,出現所謂“雷打冬”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