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現代醫學也驚歎靈芝的價值,它們不僅能用於健腦、治神經衰弱、慢性肝炎、消化不良,對防止血管硬化和調節 血壓也有一定的效能。最近,它們又被奉為有“扶正固本”作用
的滋補強壯劑。真菌界還有一個可以與之相媲美的寵兒,那就是——猴頭菇。自古以來,猴頭菇就是有名的庖廚之珍,它和海參、燕窩、
熊掌並稱為中國的四大名菜。民間還有“山珍猴頭,海味燕窩”的說法。世代生活在大興安嶺的鄂倫春人,常常把“猴頭燉烏雞”當做他們招待貴客的上等野味。
靈芝和猴頭菇又是有名的滋補性食品。我國醫學理論認為,猴頭菇有“助消化、利五髒”的功效,其提取液對醫治消化不良、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食道癌、胃癌、賁門癌均有明顯的療效。
猴頭菇有這麼重要的作用,為什麼起這樣俗氣的名字呢?其實,隻有這個名字才能惟妙惟肖地刻畫出它們的形象。
野生的猴頭菇一般長在老而未死的櫟、柞、樺等闊葉樹的枝幹斷麵或腐朽的樹洞中。北方人一般把貼生於樹幹上的叫“狗屁股”,而把坐生的稱為“猴椅子”。
每年七八月,秋雨霏霏,正是猴頭菇“蹲窩”的時候,往往在你不經意間就會驀然出現,在那濃蔭掩蔽的樹洞中,有一隻小毛猴,正在伸出腦袋向外探望,仿佛就要縱身離洞,去大鬧天宮似的。
猴頭菇同靈芝一樣,也屬於真菌門、擔子菌亞門、層菌綱、非褶菌目,但與靈芝等多孔菌又完全不同,猴頭菇的孢子不是長在“菌孔”中,而是生長在那些像毛發一樣的“菌刺”上。
將成熟的猴頭掰開,可以看到肥厚的菌體,那是由許多粗而短的分枝互相融合而成的。在分枝的末端,有無數針狀突起,這 就是著生孢子的菌刺。
幼嫩的猴頭菇呈白色,老熟後變為黃棕色,毛茸茸的,活像一隻毛猴腦袋。國外將其稱為“刺蝟菌”,雖然也有些像,但不如猴頭菇一名那樣逼真,饒有情趣。
據說,山西省曲垣縣的深山裏,曾發現過一隻被稱為“全猴”的猴頭菇,形態更為奇妙,不但“鼻”“眼”俱全,還有“四肢”和“尾巴”,倒真像一隻活靈活現的“小毛猴”。
我國人工栽培靈芝的曆史悠久。《本草綱目》也記有“方土以木積濕處,用要敷亡,即生五色芝”的方法,但直至現代,人們才結束了野外采集猴頭菇的靠天吃菇的現象。用鋸木屑、玉米芯或棉殼,隻要30天或40天時間,猴頭菇就會急匆匆地衝出來,賊頭賊腦地打量這個大千世界呢!
蘑菇口味清淡醇美,富有營養,而且有助於人體健康,真像是一群美麗而又善良的天使。
真菌中的“妖魔鬼怪”
在這群善良的天使中也有“妖魔鬼怪”呢!
首先來談談“妖”。有一位法國作家到拉丁美洲去旅行,在巴西叢林裏遇到了蘑菇中的“妖”。
一天他在濃密的灌木叢中看到一隻軟綿綿的白色“小蛋”,這種“小蛋”慢慢“長”大,並且,“蛋殼”上很快出現了裂痕,緊接著綻成兩半,從裏麵跳出一隻橘黃色的小傘,原來是一隻蘑菇的菌蕾。
這隻蘑菇生長的速度快得令人吃驚,兩小時內,長了50厘米。令人更為驚奇的奇跡發生了,那黃澄澄的傘蓋下突然抖落出一道雪白透明的薄紗,一直拖到地麵,就像一位風采秀麗、清麗可人身著曳地長裙的歐洲貴婦,亭亭玉立於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