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的克星“六○六”(2 / 2)

博覽群書的埃爾利希這天突然看到一篇報道,稱在非洲黑人中間流行一種由錐

蟲感染的昏睡病,感染了此病的黑人在昏睡中大批死去,有一種名叫阿托西的藥可以殺死人體內錐蟲,但卻使病人雙眼失明,再也看不見一絲光亮。

看到這篇報道,埃爾利希為之一振,染料中加入硫化物可殺死錐蟲,如果把阿托西改變一下,通過改造,一定可以既殺死錐蟲,又不損傷眼睛。

保羅·埃爾利希組織他所有的實驗工作人員開始對阿托西進行改造工作。沒有白天,沒有黑夜;沒有節日,沒有假日;實驗在緊鑼密鼓地進行著。

改變了化學結構的“阿托西”已經用了605種,但是小白鼠依舊是死亡,不過在這漫長而艱苦的鬥爭中,埃爾利希有了充足的信心,對付錐蟲的魔彈一定可以製造出來,哪怕要試驗1000次,2000次,無論如何,勝利一定會到來。

1909年到來了,這一年,埃爾利希已年過50,在全體人員共同努力下,魔彈“606”終於發明了。“606”的大名是“二氧二氨基倡砷苯二氫氯化物”。

它對錐蟲的功效之大,正如它的名稱之長一樣不凡,一針下去,就肅清了一隻老鼠血液裏的錐蟲,而且至關重要的是它不會傷害老鼠的眼睛,也不會把老鼠的血化為水。

“606”的發明,使非洲人從昏睡病的痛苦中解救出來。而

且,經過後來的改造,“606”還可以殺死其他一些微生物。

“六○六”的功過

“606”,又稱胂凡鈉明、“灑爾佛散”或“砷凡納明”,是一種含砷的抗梅毒藥。這是第一個治療梅毒的有機物,相對於 當時應用的無機汞化合物是一大進步。它成為醫學上治療梅毒等病菌感染的有效藥物,被人們譽為“梅毒的克星”。1912年,埃爾利希又成功地製成一種比“606”更安全有效的治梅毒新藥“914”。

30年後,隨著青黴素以及其他抗生素的發現,國際開始禁止使用“606”。其原因是砷凡納明的副作用較大,因梅毒複發再次接受治療非常常見,隨著藥物劑量累積,藥物毒副作用也不斷被報道,如:腎功能衰竭、視神經炎、抽搐、發熱、皮疹等。且“606”對梅毒晚期並發症,尤其是神經梅毒無效。

在抗生素被發現以前,由於“606”以及後來的“914”的有效治療作用,即使有很大的副作用,但也沒有更好的辦法,因此一直在使用。有了更加安全、有效的青黴素治療梅毒後,砷劑已很少用,青黴素逐漸取代了砷劑治療梅毒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