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黴菌是如何被發現的(1 / 2)

青黴菌是如何被發現的

細菌突破磺胺類藥“封鎖”

在埃爾利希發明“606”後,德國醫生杜馬克發明了磺胺藥。磺胺有著一種特殊的殺死細菌的方法。原來,細菌在生長繁殖的時候需要一種生長代謝物質,這種生長代謝物質叫對氨基苯甲酸,它在酶的參與下合成葉酸,進一步再合成催化蛋白質、核酸合成的輔酶F。

在這個代謝途徑中如果發生某種障礙,就會使這些致命菌的生長繁殖受抑製。在化學藥品中,磺胺的結構與對氨基苯甲酸很相似,當磺胺存在時,細菌體內合成葉酸的酶由於不能明察秋毫,就會把磺胺當做對氨基苯甲酸結合,這樣菌體合成的葉酸就成了“假葉酸”,“假葉酸”不能繼續再合成輔酶F,結果致命菌代謝發生紊亂,進而死亡。而人和動物可利用現成的葉酸生活,因此不受磺胺的幹擾。

磺胺類藥物能治療多種傳染性疾病,能抑製大多數革蘭氏陽性細菌。如肺炎球菌、β-溶血性鏈球菌等和某些革蘭氏陰性細菌的生長繁殖,對放線菌引起的疾病也有一定的療效。

然而,盡管磺胺藥有如此大的豐功偉績,但它也有弱點,它

對付病菌的本領不是萬能的,越來越多的事實促使人們要不斷尋找能更多更有效地殺死有害微生物的魔彈。醫生們發現,有的病開始用磺胺類藥物效果還顯著,可時間一長,磺胺藥便不再奏效。細菌依然我行我素,最後病人還是被

奪走了生命。這是怎麼一回事呢?原來有些病菌認出了磺胺類藥物以假亂真的本領,也相應改變自己的代謝方式,讓磺胺類藥物失去作用,繼續危害人們的健

康和生命安全。

意外闖入培養基的青黴菌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戰場中鮮血淋漓的傷口成了病菌侵入血液的門戶,已有的藥物越來越顯示出它們的局限性,越來越多的戰士不是戰死在沙場而是痛苦地死在後方的醫院裏,

形勢一天比一天嚴峻。

1943年初春發生了一件神奇的事情,改變了這種可怕的局麵。在對付病菌的戰鬥中,從此又掀開了曆史上更加輝煌、更加燦爛的新篇章。

這件事發生在美國中部的伯利漢城。

伯利漢城是接收救助受傷戰士的城市,成百上千個受傷的戰士從太平洋激戰前線運到這裏進行治

療。這一天,當醫生們竭盡全力給一批病人治療後,受傷的戰士還是開始了昏睡,死亡之神已開始向他們招手。

就在這嚴峻時刻,醫院來了一名年輕的醫生,他帶來兩包淡黃色粉末。這位醫生名叫李昂士,他是為了試驗藥效特地從外地趕來的。李昂士醫生配好了藥,給這批垂死的病人注射。

一小時、兩小時過去了,奇跡開始發生。這些已被認為是必死無疑的病人睜開了雙眼,並閃爍出活力的光芒。漸漸地,病人熱度開始減退,一切症狀都有了好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