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花有多大
雪花的大小
詩人李白在形容燕山雪花時有一句著名詩句:“燕山雪花大如席”。雪花真的有那麼大嗎?其實,雪花是很小的。不要說“大如席”的雪花科學史上沒有記錄,就是“鵝毛大雪”,也是不容易遇到的。事實上,我們能夠見到的單個雪花,它們的直徑一般都在0.5毫米至3.0毫米之間。這樣微小的雪花隻有在極精確的分析天平上才能稱出它們的重量。大約3000至10000個雪花加在一起才
有1克重。有位科學家粗略統計了一下,1立方米的雪裏麵約有60至80億顆雪花,比地球上的總人口數還要多。
影響雪花大小的因素
雪花晶體的大小,完全取決於水汽凝華結晶時的溫度狀況。在非常嚴寒時形成的雪晶很小,幾乎看不見,隻有在陽光下閃爍時,人們才能發現它們像金剛石粉末似地存在著。據研究,溫度對雪晶大小也存在影響:當氣溫為零下36℃時,雪晶的平均麵積是0.017平方毫米;當氣溫為零下24℃時,平均麵積0.034平方毫米;氣溫為零下18℃時,平均麵積是0.084平方毫米;零下6℃時,為0.256平方毫米;氣溫在零下3℃時,雪晶的平均麵積增大至0.811平方毫米。
鵝毛大雪是怎麼回事
鵝毛大雪是氣溫接近0℃左右時的產物,並不是嚴寒氣候的象征。相反,雪花越大,說明當時的溫度相對比較高。三九嚴寒很少出現鵝毛大雪,隻有在秋末初冬或冬末初春時,才有可能下鵝毛大雪。
所謂的鵝毛大雪,其實並不是一顆雪花,而是由許多雪花粘連在一起而形成的。單個的雪花晶體,直徑最大也不會超過10毫米,至多像我們指甲那樣大小,稱不上鵝毛大雪。
在溫度相對較高的情況下,雪花晶體很容易互相聯結起來,這種現象稱為雪花的並合。尤其當氣溫接近0℃,空氣比較潮濕的時候,雪花的並合能力特別大,往往成百上千朵雪花並合成一片鵝毛大雪。因此,嚴格地說,鵝毛大雪並不能稱為雪花,它僅僅是許多雪花的聚合體而已。
不在天空裏凝結的雪花
1773年冬天,俄國彼得堡一家報紙,報道了一件十分有趣的新聞。這則新聞說,在一個舞會上,由於人多,又有成百上千支蠟燭的燃燒,使得舞廳裏又熱又悶,那些身體欠佳的夫人、小姐們幾乎要在歡樂之神麵前昏倒了。
這時,有一個年輕男子跳上窗台,一拳打破玻璃。這時舞廳裏意想不到地出現了奇跡,一朵朵美麗的雪花隨著窗外寒冷的氣流在大廳裏翩翩起舞,飄落在悶熱得發昏的人們的頭發上和手上。有人好奇地衝出舞廳,想看看外麵是不是下雪了。令人驚奇的是天空星光燦爛,新月銀光如水。
那麼,大廳裏的雪花是從哪兒飛來的呢?這真是一個使人百思不解的問題。莫非有人在耍什麼魔術?可是再高明的魔術師,
也不可能在大廳裏變出雪花來。
後來科學家才解開了這個謎。原來舞廳裏由於許多人的呼吸飽含了大量水汽,蠟燭的燃燒,又散布了很多凝結核。當窗外的冷空氣破窗而入的時候,迫使大廳裏的飽和水汽立即凝華結晶,變成雪花了。因此,隻要具備下雪的條件,屋子裏也會下雪。
“瑞雪兆豐年”是怎麼回事
我國農村千古流傳著“瑞雪兆豐年”的諺語,冬天下了大雪就預示著來年農業豐收。這是為什麼呢?
我國的科學工作者曾經做過一組對比觀測。他們在積雪地和裸露地裏,同時埋設了地溫觀測表。結果得到那兒的年最低地溫,積雪地是零下10.3℃,裸露地是零下l7.8℃。顯然,積雪地
的地溫在冬季比裸露地的地溫要高得多。積雪地這種地溫特點,為越冬麥作物創造了比較良好的生活環境。
一般來說,冬小麥的分糵節,大致在離地麵3至4厘米深的地方。冬小麥分蘖節能夠承受凍害的臨界溫度在零下
14℃至零下17℃之間。所以在新疆北部地區,隻要地麵覆蓋有10厘米至l5厘米的穩定積雪,就能基本上保護越冬作物安全過冬。如果沒有這層積雪,很多越冬作物就會被凍死。
雪多是雪害
冬天下雪是必要的,能夠給農業帶來豐收。但是無論什麼東西隻能適量,過猶不及。積雪太多的地方,也會給人們帶來不少雪害。如果積雪太厚,特別是冬天剛剛到來的時候,有的作物還在生長,這時下一場大雪,往往會使作物窒息,不能進行正常的光合作用,作物會因此而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