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5章 長遠之計(1 / 2)

看書網.630.,最快更新重生宋末之山河動最新章節!

劉因的話說的很明白,就是什麼至於深入漠北、封狼居胥的戰爭,在後人觀感上說,這種深入草原核心地帶,隨後封狼居胥、犁庭掃穴的全麵戰爭,堪稱酣暢淋漓。但成本也高得離譜,即便受降看似兵不血刃,給其的賞賜也會讓國庫為之一空。

所以這種不計代價的對攻戰術雖然看著爽,實際運作中的人力物力消耗過於離譜,其成本更是高得超乎想象。且從實際結果看,可謂效果有限代價沉重,並可能會因此引發經濟危機,導致國家內部矛盾加深,從而引發內亂。

作為現代人的趙昺當然更清楚任何時候,全麵戰爭都是最燒錢的政治行動,即便是現代軍力和財力頂尖的超級大國也承受不起。因此在兩次世界大戰後,戰爭已經不是解決國家之間矛盾的主要手段,分化瓦解、締結聯盟,采用經濟手段進行製裁,外交斡旋成為了主流。

在曆史上其實曆朝曆代也不乏有成功的先例。由於北方遊牧民族政權的組織程度往往較低,這就給分化瓦解的戰略留下了充足的運作空間。西漢末期和東漢前期對匈奴,隋唐對強盛期突厥,康熙時代對蒙古高原,都采用了分化瓦解的策略。

可以說,比起花錢買和平的受製於人、全麵戰爭的驚人成本,這種分化瓦解策略效果最佳,中原王朝和草原世界博弈最成功的案例都來自於此。當然也有翻車的,譬如北宋末年對金人的奇葩外交,本質上就屬於失敗的分化瓦解策略。那麼,這種戰略成敗的關鍵在哪?

趙昺很明白打鐵還得自身硬,分化瓦解敵手雖然離不開高水平的實際運作,但成功的實行方都有一個共同特點:策略的實施方本身實力足夠強大。

首先,中原王朝自身的實力必須足夠強大。匈奴分裂前的國力同漢朝相差甚遠,隋唐作為中原大分裂結束後的統一王朝,實力並不比極盛期的突厥差。至於康熙時代的清朝,早在皇太極時代就實際控製了漠南蒙古。正是這些王朝本身的強大,給了他們縱橫捭闔、施展外交手腕的底氣和空間。

讓趙昺鬱悶的是自己的列祖列宗隻能作為反麵典型留世。外交操作奇爛無比,但歸根到底,真正爛的是北宋軍隊,而不是外交手腕。北宋常年壓著西夏打的精銳西軍,連已經喪失大半領土、猶如喪家之犬的遼軍都打不過,自然更不是金軍精銳的對手。軍事爛成這樣再去操弄外交手腕,也難怪淪為笑柄。

其次,對方的集權和組織程度必須較低。漢朝對匈奴、隋唐對突厥施展分化瓦解策略之所以極為有效,是因為西漢末年匈奴已經分裂。隋朝時突厥擴張過快導致名義上的可汗下麵山頭眾多,而唐初分裂後的突厥更在天災和內戰的雙重打擊下局勢一片混亂。

即便是康熙時代,蒙古高原的政治組織退化,屬於漠西蒙古的準噶爾入侵屬於漠北蒙古的喀爾喀,清朝作為漠南蒙古的共主接受了喀爾喀人的求助,趁這個機會將漠北蒙古也納入了清朝版圖,隨後又逐漸吞並了準噶爾控製下的漠西蒙古。

相比之下,作為典型失敗案例的北宋末年,北宋相繼拉攏了郭藥師、張覺等降人,但既不能真正和他們有效合作,又不能對投降過來的人有所擔當。而此時金帝國的完顏家族在創業初期精誠團結,根本沒有可以外交運作的空間。

不過僅僅一代人之後,金帝國就陷入連續內訌之中,金熙宗時代在全世界曆史上血腥和激烈程度都能排上號的多次內亂,還是海陵王完顏亮被弑殺後金帝國陷入的短暫混亂。按說機會難得,讓大宋有了操作空間,但由於其入主中原後政權組織度很高,宋朝根本無法從中獲得什麼實質性利益。

最後,軍政天才高超的外交手腕可以事半功倍的達成目標,這裏最有名的是裴矩,他周旋在突厥汗國各位大小汗王之間,有效擴大了他們之間已經存在的矛盾,最終讓突厥汗國永久分化為東西兩部分,並且其中的每個部分也是諸可汗林立。通過裴矩的天才運作,短短一代人的時間內,突厥對中原的威脅基本被消除了。

但是天才的發揮同樣受到國力限製。北宋末年,同樣有著讓金帝國折服、在金國第一代開國貴族中混得風生水起的北宋外交家馬擴,他第一次出使金國時就用驚人的箭術征服了在場的金國貴族,其縱橫捭闔的外交天賦一點不比裴矩差,但由於宋軍戰鬥力太差,他的外交天賦完全喪失了意義,最後被迫親自下場,在河北地區上山打遊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