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8章 撲朔迷離(1 / 2)

劉因直至點燈時分才將這篇《定北平虜策》的初稿寫畢,洋洋灑灑上萬言,將自己所想盡言其中,其中不乏直抒胸懷之筆。但重讀之後,仍覺有不盡人意之處,回到住處再次刪改添加,直至午夜仍未停筆。

‘砰、砰、砰……’突然遠遠傳來一陣火器射擊的爆響聲,而聲響逐漸由疏漸密,分不清方向,好像周邊都有交戰。

老妻驚懼的披衣而起,推窗向外張望,隻見行營中平靜如常,燈火下可見兵卒往來巡視,望樓上亦有人值守。劉因想起白日鄭監司回報之事,知是宋軍在圍剿欲襲擊行營之地,但又想到可能會有刺客潛入,急忙喚老妻關窗閉戶,吹熄燭火,勿要引起麻煩。

夫婦兩人已經全無睡意,劉因與老妻相依安慰其勿要恐慌,這裏乃是南朝皇帝駐地,有精銳警戒,周邊又有大軍駐紮,即便有萬人來襲也不能輕易被攻破。但外邊時疏時密的槍聲及營中兵卒調度的腳步聲,還是讓老妻難安。

銆愯瘽璿達紝鐩墠鏈楄鍚功鏈€濂界敤鐨刟pp锛屽挭鍜槄璿夥紝.mimiread.瀹夎鏈€鏂扮増銆傘€?/p>

劉因望著自窗外透進的明暗不定的爆炸發出的閃光,由遠及近的槍聲,情知戰鬥十分激烈。而他心中也明白無論是處於劣勢蒙元在做困獸之鬥,還是高歌猛進的南朝都對中原虎視眈眈,尤其是對幽雲十六州的爭奪,因為這裏對於南北雙方都太重要了。

從軍事上而言,幽雲十六州東西長千餘裏,境內北部是燕山山脈和太行山脈,正好把中原農業區與北方遊牧地區“隔開”,是曆代中原王朝與北方部落的天然分界線,更是北方政權南下中原的“黃金通道”。

幽州北部重巒疊嶂的山脈,正是中原王朝對抗北方遊牧騎兵南下的天然屏障。且燕雲十六州的西部,則是位於山西北部。這裏山地極多,地形複雜,同樣不利於騎兵行軍。燕雲十六州在中部和南部地區,有桑幹河、拒馬河兩條河流,是最好的天然屏障。

除了這些天險,曆代中原王朝又修建了一套人工防禦。其中包括長城、金坡關、居庸關、古北口、鬆亭關,渝關六處防禦。它們跟山脈河流連接,成為一套完整的防禦體係。所以,正是因為這些特點,才會有“幽、燕諸州,蓋天造地設,以分藩、漢之限,誠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說。

所以北地遊牧民族的騎兵想要進攻華北平原,就要直接進攻,或者施行大迂回戰略,繞道而行。軍隊想要跨過這兩座山脈,難度極高;對於另一麵的中原王朝,可以以山地和河流為阻,構建防禦體係,隻需少量軍隊就可以防禦。在戰爭爆發時,利用河流進行物資運輸。

不難看出幽雲十六州對於曆代中原王朝皆十分重要,這裏曾西漢抗擊匈奴南下的要地,設有右北平、平城等城。唐代時則設立幽州大都督之職,將這裏打造為北方戰略要地。而盛唐年間坐擁幽雲十六州的安祿山,正是以此地為跳板呼嘯南下,差點要掉唐王朝半條命。

同樣重要的,還有幽雲十六州的經濟條件,這裏環境溫暖濕潤,華北平原是中國三大平原,地勢平坦開闊,屬於重要的產糧地。不僅經濟發達,且人口眾多,特別是在遼國統治下,其“與賦當域中之半”,每年貢獻大量賦稅,等於給遼國來了個大補血。

這事兒的意義,可不止是多收多少錢的問題。在宋代以前,北方遊牧民族的最大困難就是經濟落後,無力支撐長期戰爭,但遼國牢牢捏住幽雲十六州,這個短板一下就補齊了。相反還有了發達的農業手工業,戰爭潛力如虎添翼。

在北宋初年與遼國的二十五年戰爭裏,雙方爆發多次萬人規模以上的會戰,遼國也遭受過多次傷亡過萬的慘敗與大量物資損失,卻一直都能堅持得住,還有能力對北宋發動大規模攻勢,正是因為有幽雲之地不斷的補血。

而對於宋來說,沒有了幽雲十六州,那可不止是丟了屏障的問題,簡直是開了天窗:北宋定都汴京,周圍無險可守,全是一片平原。擁有騎兵優勢的遼國,到後來的女真以及蒙古人那就可以肆意南下。“打不打”“怎麼打”這些事,主動權完全在人家手裏,簡直是全麵被動的接受。

如今蒙元失去大都,不僅僅是丟掉了一座繁華的都城,其實是失去了在中原的最後一塊立足之地,也失去了通往富庶天國的通路。而大宋憋屈了三百餘年,兩度瀕臨滅國之災,究其根源也是因為失去了幽雲的屏障,對大都當然是勢在必得。雙方在此拚死爭奪也就不奇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