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進入北伐關鍵階段,為了在收複中原之後,消除後患,皇帝提議‘聚殲蒙元主力於京畿,擒殺蒙元偽帝於大都’的戰略,在重臣議後製定了戰役計劃。遠征軍當前的任務就是切斷出塞驛道,防敵出逃。
但是戰局千變萬化,誰也沒有料到蒙元居然在宋軍步步逼近,連戰連敗的情況下,居然會組織數萬兵力發起大規模戰鬥。而其目的是否是要打通與草原的聯係,還是要放棄大都突圍,現在很難判斷,可遠征軍都要按照最壞的設想來做,而這就讓他們處於兩難境地。
“都統,當前大都雖然岌岌可危,但蒙元還未到彈盡糧絕之際,蒙元偽帝即使出逃也不會輕車簡從的倉皇而走,要攜妻帶子,重臣臣勳貴隨扈同行,又要有大量車馬攜帶輜重,定有大軍護送。所以吾以為他們隻能走大路出塞,我們可放棄那些車馬難行的河穀狹路,將主力集中於在大路兩側山地據險而守,如此即可避免據點被逐個攻克,又能發揮火炮的威力!”李振思索良久建議道。
“司馬,若是放棄兩翼據點,敵大軍便要直驅渤海城之下,而土城羸弱,前方又是大片開闊地,根本無險可守,敵軍可展開兵力強攻,更利於騎兵馳騁。若土城一失,敵軍便能進入驛道,可穀道寬闊,山地低平,我們根本來不及修築工事,如何阻擋敵大軍的衝擊!”一個參軍聽後,立刻表示反對道。
“嗯!”羅大同聽了未置可否地嗯了聲,
不過他也明白參軍所言不假,確切的講博海城的南部形如開了兩個缺口的不規則圓環,在外圍有連綿幾十裏的山丘形成一道天然障礙,他們便借此布防,大路就修建在一條較為寬闊的山穀之間。敵軍一旦突破這條防線就會闖入環內開闊地域。
渤海城就建在北邊的缺口上,大路穿城而過。土城後的山穀驟然開闊,寬有數裏,且兩側山勢低平,難以借助夾山地形阻敵。而北行不過十數裏間,大路便分成兩叉,一路可從古北口出塞,一路則是通往遼東。
按照李振的意思是放棄南部陣地,大軍退守渤海城,並依托土城兩側山地展開,阻止敵突圍。好處是可以集中兵力於土城周邊,縮短防線。而開闊的地形利於敵軍展開,但在沒有遮蔽的平坦地形下也有利於己方火炮發揮火力,能夠對敵予以極大的殺傷。
“司馬,前方兩旅現在與敵成膠著狀態,要想撤下來也不容易,敵軍若是銜尾追擊損失更重。而若是交替掩護下撤,有的部隊很可能撤不下來!”另一位參軍言道。
“若是組織得力,完全可以安全撤下來!”李振言道,“我們可以在傍晚組織一場反擊,將迫近之地擊退,而後借助夜暗與敵脫離。與此同時布置疑兵,使敵誤判大軍不敢擅進,再以騎兵在途中層層設伏,若是敵敢追擊則予以痛擊,然後迅速擺脫撤回,使敵不敢貿然深入,為撤軍爭取時間。”
“此事可行,但是……”李振和羅大同過去皆為禦前護軍的旅都統,兩個關係也很融洽,對他的指揮作戰能力當然更清楚,自然對其的建議很重視,但也知道撤軍失敗的嚴重後果,不免有些猶豫。
“都統,現在消息斷絕,行營難以獲知咱們的戰況,即便是有所覺察派出援兵,以急行軍趕來也要到明日。以當下蒙元的攻擊強度,我們很難堅持到援兵趕來!”李振見其仍然有顧慮,心中不免焦急,多耽誤一刻,前邊就要多增一分傷亡,他請戰道,“吾親去前方指揮調度,組織後撤,都統難道還信不過嗎?”
“也好,保重!”看著李振堅定的眼神,羅大同也明白其所言不虛,隨著傷亡的增加,他們的既有防線漏洞會越來越多,一旦被敵自某點突破向防線後迂回包抄,防線就將崩潰。而後方的一座土城是擋不住蒙元數倍於己的進攻的,他權衡再三也終於下了決心。
“都統也要保重,土城也要加強防禦,並在山口布置二道防線,必要時候尚可堅持一段時間!”李振想想又道。
當前他們兵力十分緊張,前方的兩個旅幾經抽調兵力已減員三成,而經過一夜一日激戰傷亡也在兩成上下。加之直屬的補充團和輜重團留守港口,警衛團也要分兵保護軍部,實際上滿員的隻有炮兵團和騎兵團及工程團,但也抽調部分兵力增援前線。李振也擔心若是撤軍出現意外,傷亡過大,甚至撤不下來,僅憑前指的兵力戰鬥將是十分艱難。
“放心,人在城在!”羅大同言道,“汝此去也是十分艱難,吾相信汝能把大家都帶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