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午已過,車子終於在興府城郊停了下來。
蘇承羽在路上已經仔細想過,想要對清軍的武器裝備形成代差優勢,最容易做到的就是製造燧發槍。
眼下清軍裝備的主要是火繩槍,而明軍更是連火繩槍的裝備率都很低。
這種槍是將一根點燃的麻繩卡在火門旁邊的一個曲杆上,扣動扳機時曲杆帶火繩落下引燃火藥,發射鉛彈。
雖然是這個時代的主流武器,但火繩槍有一係列的缺點。
首先就是發射前準備時間太長。裝火藥、裝鉛彈、點火繩、裝火繩、吹火繩等幾十個操作步驟下來,一分鍾能開一槍的都是兵王,普通士兵三分鍾兩槍,甚至兩分鍾一槍都很正常。
其次火繩這東西很“嬌貴”,比如容易受潮,甚至刮大風都能將其吹滅,導致氣稍差就不能使用。
還有裝備火繩槍的士兵們在射擊時必須保持至少一米的間隔,否則火繩上飄飛的火星很容易引燃戰友的火藥罐。當然,你硬要站成密集隊形也可以,不過引爆自己人火藥這種事情,對士氣的打擊之大不亞於敵人打死你上百人。
此外還有諸如火繩冒煙熏眼睛、打仗時得背好幾斤的引火繩、夜裏燃燒的火繩暴露目標等問題那就數不勝數了。
而燧發槍則改良了火繩槍的槍機,取消了麻煩的火繩,改將燧石固定在火門旁的擊錘上,扣動扳機後燧石砸在火鐮上,打出火星引燃火藥。
這一改動帶來的優勢非常明顯。
首先燧發槍沒有裝火繩、吹亮火繩、取下火繩等費時間的操作,射速提高不少。要知道,開槍時間間隔越短,敵人吃的子彈就越多。
燧發槍的第二大優勢在於燧發槍可以組成密集隊形。
也就是,每行的士兵數量可以增加一倍。如此一來,火力密度也就增加一倍!要知道,這個時代的火槍都是滑膛槍,射出的子彈不會旋轉,所以毫無準頭。曾有人誇張地形容“瞄著人開槍和瞄著月亮開槍命中敵人的可能性是一樣大的”。
所以密集的射擊還能帶來更高的命中概率,於是士兵密度增加一倍,帶來的戰鬥力提高可能高達三四倍!由此可見,單純比對射,一千燧發槍兵搞定兩三千火繩槍兵不成問題。
而且即便近敵肉搏,敵人麵對的刺刀也更加密集。這個特點在和騎兵作戰時尤其重要。強衝燧發槍步兵方陣的騎兵肯定會付出極大的損失,還很難衝破步兵方陣。這一點是歐洲人在十八世紀時用無數騎兵的生命反複驗證過的。
正是燧發槍的裝備,讓歐洲的騎兵逐漸成為配角,而清軍最大的依仗就是他們的騎兵!
至於什麼火繩熏眼睛、怕潮、夜裏暴露目標等問題,燧發槍就更不存在了。
由於這一連串的優勢,到十八世紀,燧發槍已全麵取代了火繩槍。
蘇承羽已經可以預見到,配合新的戰術運用,裝備了燧發槍的明軍麵對清軍時將具有多麼巨大的優勢——比如明軍隻上步兵,基本就能獨自力抗清軍的步兵加騎兵。到時候己方無人牽製的騎兵便可以隨心所欲地教清軍做人了。
他此行的目標,就是將燧發槍搞出來。
眼前一座占地頗大的建築,四麵青磚圍牆高聳,院內煙霧繚繞,門口兩隻一人多高的石獸,八名挎刀衛兵侍立兩側,正是福京軍器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