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鑄炮專家(1 / 2)

眾人聞言都是震驚無比,尤其是徐爾路這個行家更是深以為然——氣孔從來都是炸膛的罪魁禍首,沒有了氣孔為害,成品率必然成倍提高。還有不用打磨炮膛,光是這一步便能節省至少十時間!

其實鐵範鑄炮的有點還有很多是蘇承羽沒的,例如鐵質內範穩定,不容易在澆築的時候歪斜。還有鐵範脫範速度快,在脫範之後炮身還是紅熱的,像修整炮身不平整之處、鑽火門等工序都可以在此時進行,比炮身冷卻之後再做輕鬆數倍。

末了,蘇承羽又簡單補充了一句,“當然,工藝細節上的問題自有我來解決。”

然後他便開始對徐爾路及工匠們詳細講述了鐵範鑄炮的流程。

鐵範也屬於鐵製品,自然得先用泥範來澆鑄。所以首先要製泥範,跟鑄炮的泥範正好相反,等於用泥捏成大炮的樣子。

不過比起鑄炮,鑄鐵範的泥範不必太擔心氣孔問題,畢竟不會承受太大壓力,所以其泥範製作起來輕鬆許多。

為了方便脫範方便,鐵範並不能鑄成整個大炮的尺寸,而是分成幾段。兩千斤炮分四段便可。每段又分為左右兩瓣。

鑄炮時將每一段的兩瓣扣在一起,然後將所有分段摞起來,外層用鐵箍上下左右紮緊即可。

立刻便有工匠提出疑問,“萬一這澆鑄的銅水和鐵範燒在了一起怎麼辦?”

那名家鄉用鐵範製造農具的工匠笑道:“鑄過鋤頭、鐵叉的都知道,鐵範內壁是要刷隔層的。村裏的鐵匠多用細灰、泥沙加水塗在內壁上,然後再用煤灰加水刷一遍。”

蘇承羽點頭,“正是如此。”其實這鐵範內壁的覆層和砂模鑄造用的原料相同。後世用來鑄造的型砂一般都是極細的沙粒、細粘土加、桐油、碳粉混合而成。不過鑄造千斤大炮這麼大的部件倒也不必這麼精細,用土法就足夠了。

待確認製範工匠們都搞清楚了工藝細節,蘇承羽便吩咐大家開始製作鑄鐵範用的泥範。

製作大炮形狀的泥範比之前更為簡單,現下的製範工藝為了保證整個泥範的均勻,是要將泥範架在一根巨大的木杆上不斷轉動,利用離心力使各方向均勻。

圓柱形的泥範自然更方便用木杆旋轉,不像鑄炮用的泥範,還要加很多木件支撐。

這些工匠端的技藝熟練,僅用了一下午工夫便將泥範製好。蘇承羽為了加快泥範幹燥的過程,還讓工匠在泥範外層的原料裏加了些石膏。並且為保險起見,他還讓工匠們多製了幾個泥範備用。

待工匠們將泥範置於棚中,剩下的便隻有耐心等待其陰幹了。

經過一的接觸,蘇承羽了解到這個徐爾路是名舉人,來管理贛州軍器局不過兩個月時間。

是楊廷麟為了鑄炮,才依靠自己的私交請他從上海輾轉水路來到贛州幫忙的。

徐爾路原以為自己對鑄炮已頗有心得,但這次見了蘇承羽之後才知道人外有人。

除了這鐵範鑄炮之外,交談之中陳州王提到的什麼線膛炮、後膛炮閂、光學瞄具之類的概念聽得他瞠目結舌。雖聽起來都極為匪夷所思,但讓蘇承羽這麼出來,卻又讓他覺得非常合理,甚至很快就有望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