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5章 洪承疇的哀歎(1 / 2)

“明軍借水師之便,沿錢塘不斷襲擾。我大軍不得不分守各處,縱有十多萬人馬,卻幾乎動彈不得。”洪承疇怒道,“眼下隻有將錢塘北岸堅壁清野,大軍退至南人無法借舟船攻襲之處,方可複奪主動。而這些人竟主次不分,於朝堂上處處掣肘!”

這也是他苦思許久才想出的對策——將錢塘北岸百姓全部北遷百裏,而清軍則放棄沿岸城鎮,退至離岸五六十裏處布防。

如此一來,明軍登陸部隊的行蹤一旦暴露,想要再返回船上周旋,就必須行軍五十多裏——大約近兩的路程——才能趕到錢塘江邊。

在此過程中,他洪承疇便有了閃轉騰挪的空間,不論是緊追掩殺,還是在明軍歸途中設伏等等,都能令清軍擺脫眼前這種不利局麵,找到重創敵人的機會。

但他卻沒想到,將此方略寫成奏折發回北京,立刻遭到馮銓等人的一致聲討。

楊誌和一旁揖道:“大人,據陳閣部、吳禦史甚至譚拜大人都讚同您的主張,但朝中以馮銓為首,南黨之人連番以‘避戰畏敵’‘獻浙北於敵’‘擅棄重鎮’等言辭辱您,甚至連‘勾結明人’都了出來,當時武英殿裏吵成一片。”

洪承疇長歎了一口氣,思緒卻飄回了崇禎朝。

彼時東林黨為首,與閹黨、浙黨鬥成一片,所有朝臣都隻會喊打喊殺,伸長了脖子拚命要求前線軍官主動進攻。誰的喊聲敢弱些,立刻便會被敵黨成“畏敵”“賣國”而遭到攻訐,更遑論戰略收縮之類。

在朝中此等風氣下,統軍將領隻能不管兵力強弱而一味進攻,很多戰役都是因此而敗。

崇禎十四年,因錦州東關守將吳巴什降清,錦州被皇太極大軍團團圍住,錦州守將祖大壽向朝廷連番告急。於是崇禎帝派他率十三萬大軍趕去增援。

當時清軍在錦州附近修築了不少營壘,擺下鐵桶陣。他見狀也不強攻圍城敵軍,而是將人馬駐紮在距離錦州一百多裏的寧遠,與錦州形成呼應之勢。

而後他四處出擊,在塔山、大興堡一帶反複襲擾清軍,令敵損失慘重,而清軍受到寧遠明軍的牽製,也不敢大肆攻打錦州城。

正當他步步為營、穩紮穩打的策略取得初步成效之際,崇禎卻聽信朝臣們他洪承疇“不敢攻敵”“畏戰退縮”之語,反複下旨要他“刻期進兵”,速戰速決。

他遂向朝廷上書,表示“大敵在前,兵凶戰危,解圍救錦,時刻難緩,死者方埋,傷者未起。半月之內,再督決戰……錦州之急!”

但便是這半個月的緩衝期朝廷也不給他,又一連派來馬紹愉、張若麒等督戰。

無奈之下,他於七月份率軍離開寧遠,在鬆山與杏山之間與清軍展開決戰。卻不料被阿濟格燒了他囤於筆架山的糧草,大同總兵王樸一又違令退兵,最終導致明軍大潰。

其後,清軍盡取鬆錦之地,大明在遼東構建多年的防禦體係自此完全崩潰。

鬆錦之役永遠是紮在洪承疇心中的一根刺,他也是在此戰失利被俘之後才投降了清廷。他自認那時的戰略並無大錯,皆是朝中黨爭為禍,又兼崇禎偏聽偏信,這才葬送了整個遼東。

而眼下朝中又有人攻訐他“避戰畏敵”,這與崇禎朝時何等的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