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先前幾次大戰,明軍發現騎兵的板甲內襯絲綢,對弓、銃的防禦效果要比棉甲強上不少,而重量卻更輕。
故而朱琳渼已吩咐軍器局大量趕製板甲裝備步兵,不過因為步兵負重能力較低的原因,僅配備胸甲和頭盔,比半身棉甲輕了七八斤有餘,作戰效率提高不少。朱琳渼記得後世有統計數據,戰爭中軀幹及頭部中彈的概率在85%以上,隻配胸甲就能避免絕大多數傷害,可謂效率、負重比最高。
前方明軍軍旗開道,緊隨其後的龍衛軍最精銳的三個營走到距觀禮台十多步時,軍官揮刀喝令,“據銃!正步——走!”
所有士兵立刻高聲重複命令,而後齊刷刷地將火銃置於身體右側,銃口斜向上指,同時用力踏出正步,閱兵場上立刻響起嗒、嗒的踏地聲,如同一個巨人正緩緩靠近。
朱琳渼身後的李定國、劉文秀二人直愣愣地望去,數個墨綠色的巨大方陣如同一個整體般走來。他們還看不清楚龍衛軍的軍器裝備,卻先被那威武的軍容和氣勢所深深震撼——隊列橫平豎直,似有看不見的尺子量過。每個士卒的銃口指向的角度、步伐的距離,甚至腳麵抬起的高度都一模一樣,足可見操練之精!
劉文秀心中暗歎,原本以為朝廷是因為對大西軍有所猜忌,才將一萬四千多名歸附的士卒遣散,現在看來,八成是因朝廷根本看不上自己那些兵罷了。和眼前的龍衛軍相比,即便從大西軍中精挑的五千人,最多也隻夠給人家提鞋的……
一旁李定國也是震驚無比,旋即又注意到了龍衛軍的裝備,忍不住聲問左側的鄧山道:“指揮大人,大軍所用的火銃樣式甚奇,銃口竟還裝有短劍?”
鄧山目不斜視地壓低聲音道:“這是一型步兵銃,屬於線膛銃,銃口上那個是刺刀,可以拆下來……”他發現一兩句根本不清楚,“總之此銃百步之外可破棉甲,且準頭極高,幾無虛發,乃是當今聖上親繪圖樣所製。”
他又有些遺憾地砸了咂嘴,“這銃才剛造出來,隻配給了龍衛軍一些。不過我營中有二型獵兵銃,也差得不多,大閱結束後我帶你去見識一番。”
百步破甲!幾無虛發!李定國正欲再問,忽聞閱兵場上的軍官再次高聲命令,“向右——看!”
所有士兵重複命令的同時,頭部瞬間轉向大明子所在,動作整齊地令李定國心顫。
而朱琳渼早已起身,此時則肅然以軍禮回應。這些都是他一手帶起來的子弟兵,對這些大明的勇士,他絲毫不端架子。
待三個精銳步兵營通過觀禮台前,其後的是龍衛軍其他步兵和破虜營步兵浩浩蕩蕩而來。當然,都是抽選了部分士兵作為代表,否則幾萬人馬都走一遍太耗時間。
緊隨兩千多名步兵之後的是三門十二磅重炮,每門炮由八匹馬拖拽,而負責操作此炮的炮兵則坐在兩輛特製的四輪馬車頂端,火藥、炮彈和火炮備件都裝在他們腳下的車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