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滾裝貨輪不一樣,這些集裝箱貨輪不但做了必要改造,還具備支持直升機進行持續作戰的能力。
關鍵就是,隻能支持直升機作戰。
受內部構造的限製,集裝箱貨輪沒辦法搭載陸戰隊,也很難運載大型裝備,最多隻能運送一些用集裝箱裝載的設備物資。因為船體的尺寸極為巨大,甲板也非常平整,所以集裝箱貨輪非常適合搭載與運作直升機,甚至能夠利用集裝箱搭載維護設備,獲得跟登陸艦相當的持續作戰能力。
簡單的,這些突擊船,其實就是直升機母艦。
其實,集裝箱貨輪還能夠改造成航母,搭載輕型攻擊機,或者垂直起降戰鬥機,從而獲得更強的作戰能力。
雖然搭載能力,以及運作效率比不上真正的兩棲攻擊艦,比如一艘能裝載1500個標準集裝箱的10萬噸級突擊船,最多也就搭載0架“直-18”級別的突擊運輸直升機,並且設置5個起降點,同時支持5架直升機起降,但是憑借巨大的噸位,尤其是內部空間,突擊船的自持能力遠超兩棲攻擊艦。
在距離登陸場50千米的情況下,按照每出動10架次的出動強度,突擊船攜帶的給養能夠堅持18。
差不多是4萬噸級兩棲攻擊艦的倍!
此外,兩棲攻擊艦在耗光給養後,至少需要用進行補給。
也就是,不考慮直升機的作戰損耗,突擊船在執行垂直投送任務的時候,效率大約是兩棲攻擊艦的兩倍。
不別的,隻是4艘突擊船就搭載了700餘架大型直升機。
此外,1艘兩棲攻擊艦與1艘綜合登陸艦還打造了近00架直升機。
除掉100餘架執行攻擊任務的武裝直升機,運輸直升機大約有900架,其中三分之二還是大型直升機。
把這些直升機全派出去,一次能夠投送15000餘名官兵,或者是運送500噸物資。
當然,不可能同時出動所有的直升機。
首輪突擊隻出動了三分之一的直升機,不過全都是“直-18”與“直-17”,總共運送了大約000名官兵。
其實,也就是一個加強陸戰團的兵力。
此外,還運送了配套的重型武器,包括幾十門超輕型榴彈炮,以及用途更大的大口徑迫擊炮。
隻是,這麼多的兵力肯定不會投送到一個地點。
當然,也沒有這個必要。
按照丁鎮南擬定的作戰計劃,首輪突擊行動主要針對戴蒙德港附近的六個戰略要道,以控製地麵交通為主。
得直接一點,首輪空中突擊的任務就是包圍封鎖戴蒙德港。
至於攻打戴蒙德港,還是要等到兩棲登陸。
關鍵就是,戴蒙德港不但是一座港口,還是一座有十幾萬居民的城市,城市戰也就不可避免。
實戰早已證明,輕步兵在城市裏麵根本就沒有立足之地。
沒有裝甲掩護,步兵在進入城市之後隻能任由敵人宰割。事實上,輕步兵根本沒辦法攻入敵人堅守的城市。
攻打城市,必須得依靠裝甲部隊。
其實,兩棲突擊行動與垂直突擊行動幾乎同時開始,隻是因為氣墊船、登陸艇的速度比直升機慢,所以在直升機把輕裝的陸戰隊官兵送上岸的時候,運載坦克等主戰裝備的登陸艇與氣墊船還在海上航行。
大約上午9點左右,兩棲登陸行動才正式開始。
因為之前已經遭到攻擊,通往戴蒙德港南麵登陸場的公路也已被控製,所以在陸戰隊衝灘的時候,並沒遇到像樣的抵抗。直到控製了灘頭陣地,向戴蒙德港方向推進,才遭到了梵軍的反擊。
此時,已經是下午點左右。
在第二批部隊上岸之後,灘頭陣地的安全已經有足夠的保證。
此外,工程部隊將按計劃在夜間登陸。
不出所料的話,野戰機場的第一條跑道將在日上午投入使用,到時候就能夠讓空軍的前線攻擊機靠前部署。
為此,陸戰隊的前線指揮官把攻打戴蒙德港的作戰行動提前到1日傍晚。
這比計劃的提前了大約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