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少兒時代(1941—1954)
第一篇 學前紀事
第一章 清川家族百年興旺紀實 (1)
一個人,來到這個五彩繽紛的世界上,充其量也就兩萬多天吧!當然,有長命百歲的,也有短命夭折的。
一生中,你可能經曆了千百件故事。但是,記憶最早的,也許多在七、八歲以後吧。
可說也怪,有一些五歲時發生的故事,卻銘刻在我的心中,久久也不能將它忘卻……
(1)王裔萬代百業開
後人有詩讚曰:
北辭贛鄉激壯懷,南赴百粵展雄才;
功顯博邑名教諭,王裔萬代百業開。
我們太始祖【1】王瑞,是於明朝弘治二年,即公元1489年,從江西省贛州府安遠縣,喬遷到廣西博白東平山湖新村的。曾任博邑教諭,即博白縣教育局長。
始祖母廖妙仙,生三子:長子文金,次子文玉,三子文周。
二世祖文周和其兩大哥文金、文玉,仍住在新村創業;
三世祖王敬,又稱益堂公(二世祖文周之獨子。)。於明朝萬曆年間(公元1573-1619年)置業良村【2】。從此,便開創良村四百多年以來的創業史;
四世祖朝進(三世祖王敬的第三子),便從山湖新村遷往山湖西山村創業;
五世祖允英(四世祖朝進之第四子),即華林公,仍留住西山村創業;
六世祖王儼(五世祖華林公之第四子),又再從山湖西山村,遷到山湖留村創業;
七世祖國品(六世祖儼公之第二子),仍住留村創業;
八世祖的王世勷(七世祖國品的第五子),再度從山湖留村,搬遷到東平良村的早禾坪村定居創業;
九世祖王興輅(八世祖王世勷的第二子),又再度從良村早禾坪,搬遷到良村秧地垌居住創業;
十世祖王宗煌(九世祖王興輅四子中的頭大子),仍住秧地垌創業;
十一世祖王恩浮(十世祖王宗煌的獨子)、十二世祖王承基(十一世祖王恩浮的獨子)、十三世祖王祖汛(十二世祖王承基的獨子)均仍然住秧地垌創業;
直到十四世祖,也就是祖父王大澄,即辛川公。眼看上祖“三代單丁”,便萌發期望自己子孫後代能大發大旺,瓜瓞綿長。於是,就四處為自己尋找風水好的宅居地。
根據老一輩的人所傳,九世祖王興輅(八世祖王世勷的第二子),從良村早禾坪搬遷到良村秧地垌、邊坑居住創業時,人口發展極快,光“祖”字輩的男丁便排行到六十九了……
後來,祖父清川公一手親自主持興建好秧地垌的亞公廳以後,形勢緊急直轉,許多不幸“事件”便接踵而來……
特別是,人口的大量死亡,且都是死亡那些青少年的男丁。於是,祖父見狀不妙,便萌發生了要搬遷,進行重建家園的念想……
最後,當他一旦看準了石湖坡“水口社”旁邊的這塊“風水寶地”適宜居住後,便於1928年與大村原先就遷來此地安居的宗有公裔孫商量,一舉買下了現今祖公廳左邊的一大塊地方,建房定居。
村左邊是祖父居住,村右邊是宗有公的後裔承台公他們居住。
要知道,上麵村‘城肚’也稱‘上高屋’,居住的又正是於1925年,就從荔枝塘搬來的大琳公,即廣和大爺那個家族。
當年,廣和大爺正是太始祖新村祠堂的主侍,即是我們王氏宗族的族頭。因此,他掌管著新村祠堂所有“蒸常”的錢財運轉和劃為。從而,便把上高屋建成了遠近聞名的大村場。
大家隻要從他們家在上高屋“城肚”那村場建築的氣派和架勢,就顯而易見,他才真正算是在良村肚內,一個名符其實的大戶人家。他不單人丁興旺,財源廣進。他還生有六個兒子:誌輝、誌清、誌一、誌光、誌佳、誌英。
這樣,人們便把上高屋“城肚”(上圖)和下底屋(下圖)統稱為石湖坡。
綜上所述,這便是我們“清川公”這脈的王氏家族,五百二十多年以來簡單的變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