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匡胤生平
宋□□趙匡胤(927—976年),中國宋朝第一任皇帝(960—976年在位)
在中國曆史的發展上,宋朝是向封建社會後期邁進的轉折時期,表現在中央集權加強,皇權加強,世俗地主取代門閥士族成為統治階層的中堅,社會風氣趨向保守等。而宋朝的開國皇帝趙匡胤的個人作用也促進了這些變化的發生。
趙匡胤出身於武將世家,於公元927年出生於洛陽夾馬營中,從小也喜愛習武。在崇尚武力的五代亂世,他的背景和特長對於他攀上權力巔峰幫助很大。22歲那年,據說受到一名高僧的指點,他投奔到郭威的軍中,並受到郭威養子柴榮的賞識。951年,郭威廢掉後漢皇帝,建立後周,三年後,柴榮繼位為後周世宗。柴榮繼位後即發動了關鍵的高平之戰,趙匡胤以宿衛的身份救護柴榮,立下大功。此後,趙匡胤又在攻南唐等戰役中立功,官拜殿前都指揮使,成為柴榮的心腹大將。959年,趙匡胤在柴榮臨終前被任命為殿前都點檢,實際掌握了軍權。
960年正月,趙匡胤奉命領兵抵禦遼國的入侵,當隊伍行進到陳橋驛時,趙匡胤據說是在事先毫不知情的情況下被嘩變的士兵擁立為皇帝,史稱“陳橋兵變”,由此開始了趙宋320年的統治。同年,趙匡胤迅速將打著為後周複仇旗號的節度使李筠和李重進的起兵鎮壓了下去,坐穩了江山。
坐上皇帝寶座之後,趙匡胤麵對兩個迫切要求解決的問題:結束在唐末以來形成的分裂局麵,統一全國和消除武將暴動政變的隱患,維持政治的穩定。在他16年的統治期間,解決這兩個問題始終是他全部政策的核心。
趙匡胤根據對客觀形勢的分析,采納了趙普的按“先南後北”順序來統一全國的建議。963年,以“借道伐虢”的計策,一舉滅亡了荊南和湖南兩個割據政權,964年派大將王全斌等分水陸兩路西進,僅用66天便滅掉富庶的後蜀,971年滅南漢,975年派大將曹彬等,用浮橋渡江攻滅了南唐。至趙匡胤去世之時,僅剩下南方的吳越和北方的北漢在苟延殘喘,全國(傳統的漢人地區)統一實際已成定局。
961年,趙匡胤以著名的“杯酒釋兵權”的手段和平地解除了石守信等大將的兵權。但這僅是軍事改革的開始。趙匡胤將軍權分成三個部分,禁軍將領隻有統兵權,而軍隊調動權則由樞密院掌握,後勤供應由“三司”負責,而皇帝則居中調度,成為唯一一個掌握全部軍權的人。通過軍事改革消除了軍事政變的隱患,趙匡胤有幸成為中國曆史上最後一個通過軍事政變□□的開國之君。
同時,為防止地方軍事割據,趙匡胤將天下重兵、精兵集中到首都附近布防,而隻給地方留下弱兵。並逐步將各地的地方長官由武將換成文官,同時派通判到各州製約知州,所有政令必須由通判和知州共同簽署才能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