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小說背景介紹(2 / 2)

收軍權的同時,趙匡胤派轉運使到各州官吏財政,地方的財政收入除必要的經費支出外,全部由轉運使收歸中央。這樣,又收回了財權。

在政權方麵,趙匡胤采用了“四權分立”,中書省和樞密院分掌文武權柄,三司掌財政,禦史台和諫院掌監察和輿論,分別直接對皇帝負責,削弱了宰相(同平章事、中書省首長)的權力和禮儀待遇。並縮短官員任期,實行職位和職權分離等,以防止官員在某一職位上培植個人勢力。

趙匡胤生長於五代亂世,深知武將專權的禍害,這可能是促成他“右文抑武”政策的根源。他除了廣泛任用文人為官以取代武將外,還立下了包括“不殺大臣及上書言事者”在內的誓碑。對曆史的影響更為深遠的是他對於科舉製的改革。他禁止了唐五代以來盛行的“公薦”、“公卷”等考前推薦製度,使試卷成了評定錄取的唯一標準,大大增加了考試的公正性,使沒有任何背景的窮人也有機會中式。他還確立複試、殿試製度,同樣有利於選拔出真正的人才。宋代文化發達,文人地位較高,與趙匡胤的首倡不無關係。

趙匡胤在位期間未明立繼承人,但他封其弟趙光義為晉王、開封尹、同平章事,對自己的兒子則沒有給予任何權力,傳位於趙光義的意向已十分明顯。976年,趙光義在“斧關燭影”的疑雲中登上帝位。趙光義是趙匡胤事業的良好繼承者,統一了除幽雲十六州之外的全國(傳統的漢人地區),繼續鞏固了中央集權,使北宋政權通過了發展的“瓶頸”。

趙匡胤的偉大之處除了結束近百年的分裂局麵,大體上統一了漢族地區外,還在於他生長於殘酷血腥的五代亂世,卻開創了一個寬鬆的政治環境,在於他成長於戎馬倥傯的生涯,卻營造了一個有利於文人文化蓬勃發展的氛圍。但他使權力過軍事分集中於中央,致使地方力量衰弱,不足以拱衛中央;他的軍事改革使得“兵不知將,將不知兵”,降低了軍隊的作戰能力,以致後來在與北方少數民族的戰爭中一直處於劣勢;他營造的使各級各部門互相牽製的官製,也降低了辦事效率,導致冗官冗政。這些都使他受到後人的指摘。我認為,對曆史人物不必過於苛求。趙匡胤根據時弊改革了製度,適應了當時的形勢,而他的後繼者們未能根據時政的變化,繼續去完善去改革,導致了積貧積弱,這也不能歸罪於趙匡胤。

趙匡胤在中國曆史上的作用不僅是開創了一個朝代,他還是一個階段性轉型的實現者。他在這個影響世界的帝王排行榜中列第58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