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2 / 2)

安東尼經過了縝密的計劃之後,於一個晴朗的日子,發動了一次堂堂正正的進攻。

他手中擁有數量龐大的軍隊,而且他不用顧忌農業生產,羅馬可怕的戰爭潛力已經展現出來。

檢討以往攻城略地的失敗之後,安東尼新的軍事計劃,放棄爭奪土地的錯誤方向,改為殲滅敵人有生力量。尤其是,日耳曼聯盟的工業力量不足以支撐消耗戰的前提,安東尼提出將戰爭打成消耗戰,要用錢換敵人的性命,將敵人活活打窮,要困死敵人。

某種程度上來說,安東尼確實找到了勇猛的日耳曼人的弱點,他們善於打激烈地戰爭,但是最不擅長的就是苦戰。

安東尼誌得意滿,因為他手中還有一個王牌,那就是日耳曼聯盟已經有幾個北方部落被他收買。

羅馬的軍工在這個時候也開始顯現出巨大的優勢,裝備整齊地軍團一個個被投入在漫長的戰線上,日耳曼人錯誤的將並不龐大的兵力沿戰線拉長。

一開始,日耳曼軍團展現了優秀的戰鬥力,尼祿作為領袖也是一個優秀的軍事家,但是他恰恰不是一個合格的政客,缺乏政治家的眼光。

如果在後世,會有一個國家的領袖告訴他,放棄不重要的領土,將兵力運動起來,殲滅敵人最優秀的力量,將和平打出來。、

而絕非現在這樣,將精銳軍隊全部投入到前線。

戰爭毫無疑問,日耳曼軍團以少勝多,不斷得勝,將羅馬軍隊打得節節敗退。

注意,是節節敗退,而非潰散。

不知不覺中,當初那些動輒潰散的軍團,羅馬公民們,已經變成了合格的軍隊,可以完成戰役的戰略目的。

尼祿開始發現不對,這時候戰爭已經過去三個月了,秋天來到了,他突然發覺敵人好像越打越多,越打越強大,以前羅馬軍團僅僅敢以少勝多,聚集優勢兵力會戰,但是現在兩個軍團就敢對戰自己人數優勢的軍團,雖然還沒有戰敗,不過這是危險的信息。

日耳曼聯盟的軍隊並非全是一個係統,他們來自各個部族,有的部族不事生產就以掠奪為生,比如維京人,這些人戰鬥力居首,和羅馬不共戴天,排在戰線的最前沿。

不過維京人戰鬥力強,紀律也非常差,向來是打得過就打,打不過就一哄而散,經常還傷及友軍,或者拋下友軍,並且胃口大,經常要錢,讓尼祿頭疼不已。

其次是遊牧為主的其他民族,這些民族作為戰爭的外圍打得還是有聲有色,幾乎出去每天都有斬獲,但是卻也無關大局。

戰爭的主力還是原本的農夫,土生羅馬人和日耳曼人,這些人經過訓練之後投入了艱苦的戰爭。

僅僅三個月,日耳曼聯盟的精銳就傷亡慘重,當然,羅馬可能傷亡更大,但是羅馬一直有源源不斷的訓練好的軍團走上前線,並且開始有來自東方軍團的基層軍官充實,軍團開始進行大膽的運動穿插,甚至敢於打殲滅戰。

日耳曼聯盟也從人數上充實了軍隊,但是他的軍隊素質開始出現下降,並且下降的非常嚴重。

這是因為,日耳曼聯盟是由各個城市,各個部落組成的,缺乏大一統的思想,加之羅馬外交做的好,開始出現北方的部落消極對待,他們開始拒絕提供士兵,武器,糧秣。

終於,北線軍團長提比略在一次艱苦的戰爭中,用三個軍團擊潰了日耳曼軍團五個軍圖,實現了高盧戰役中第一次羅馬軍團以少勝多的戰例。

這次戰役是渺小的,但是影響是深遠的,安東尼聽到這次戰報後,大喜過望,對指揮官們說出這樣一句話,高盧戰役從現在開始,由我們羅馬人來掌握了。

而尼祿聽到戰報之後,先是調動軍隊前往北方,同時派遣人前往東方緊急調騎兵回援,然後臉色蒼白的走入臥房,倒在床上,久久沒有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