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2 / 2)

雖然士兵削減,但是軍官不但沒削減反而增加了,馬庫斯知道,一個國家往往因為缺乏上升空間導致這個國家最終崩潰,所以他建立了軍校,培養百戰勁卒為基層軍官,並且派遣他們去鄉村農場搞聯合訓練演習,這樣一來,不會出現兵不識將將不識兵,也不用擔心軍官擁兵自重。

國家小有國家小的好處,對外態勢往往迅速清晰。

高盧局勢的崩壞,導致蠻族四處稱王,經過這幾年的鏖戰下來,除了日耳曼,不列顛,維京,還有就是新高盧。

新高盧王叫尼布卡特,原本也是羅馬外籍軍團的一名軍官,西歐大亂時候趁勢而起,並且選擇避免和大勢力交戰,多家小勢力聯盟,最後他一一吞並,讓自己變成了一方霸主,進而稱王。

尼德蘭的稱王極大的刺激了蠻族諸王,一時間土地上到處稱王,西班牙也變得蠢蠢欲動,可以說這是羅馬帝國麵臨的極大危機。

但是,羅馬帝國必須要優先處理東方的事情,包括希臘,馬其頓,乃至小亞細亞,敘利亞地區,這是羅馬的錢袋子,不容有失。

所以,對於羅馬來說,牽製蠻族的尼德蘭羅馬公國就顯得更加重要,大量的工匠被派往尼德蘭,幫助他們修建城市,整頓農田水利,傳授農牧技巧,建造船舶器械。

羅馬源源不斷的給尼德蘭輸血,但是西班牙的不穩導致羅馬需要繞行直布羅陀海峽才能給尼德蘭補給,這讓尼德蘭和羅馬都很頭疼。

馬庫斯在地圖上看來看去,如果想要借助河流進入羅馬勢力範圍,那麼必須拿下兩個省份,特裏爾和阿萊西亞。

特裏爾好辦,那裏雖然戰略位置重要,但是經過反複爭奪,連馬庫斯都曾經幾次對那裏易手,本來就人口不多的地方現在變得一片荒蕪,馬庫斯隻需要在那裏構建軍事要塞就可以。

但是阿萊西亞很棘手,一方麵它北方是不列顛人的薩馬羅布裏瓦,它西南方是高盧人馬爾斯城堡,那麼,攻克阿萊西亞意味著自己突然就增加了邊界線,並且防備兵力需要加上一倍。

自己的騎兵究竟能否經得起這麼大範圍的機動?

馬庫斯很躊躇,他經過幾次實戰,發現輕騎兵雖然機動性很強,但是在對抗步兵的時候總是因為強攻而出現很大損傷,馬庫斯有點兒明白為何後來歐洲走上了重甲騎兵的道路。

國家距離近,缺乏大規模迂回的草原戈壁平原地形,大多是森林草甸子地形,確實更適合短程重騎兵衝刺,防護更高,衝擊力更強的重騎兵對於步兵殺傷更大。

不管如何,馬庫斯都得需要拿下阿萊西亞,隻是這個戰爭總要有一個最好的打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