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1 / 2)

尼德蘭建國立製,馬庫斯毫無疑問尼德蘭之王,馬尼斯為將軍,統領騎兵力量,瓦魯斯為將軍,統帥步兵部隊,屯兵於安特衛普大營。

馬庫斯現在已經擁有極大規模的追隨者,追隨者不下千人,這些追隨者都被派遣到政府的各個階層去做行政工作了。

尼德蘭國土大,人口少,四麵環敵,戰備任務極重,幸好有羅馬支援,所以才得以擁有雄厚的資金和物資不斷征兵。

最主要的永遠是人才,因為尼德蘭被羅馬宣傳成在蠻族中央苦戰的騎士,羅馬掀起了一陣浪漫的傭兵風。

大量的羅馬騎士階層和中產階級開始組團進入尼德蘭,作為對尼德蘭支援的義軍,或者雇傭軍。

其中最讓馬庫斯欣喜的是來自的羅馬小貴族,根據羅馬法,一個家族隻能有一個繼承人,這樣的嫡長子繼承製讓羅馬有了許多傳承上百年的家族,但是也產生了數不清的小貴族,他們都來自大家族,接受過良好的教育和軍事訓練,但是出身決定他們注定沒有機會走上政治和軍事舞台。

尼德蘭恰恰給這些小貴族提供了機會,他們再也不用依靠在酒店和劇場和人決鬥來證明勇武,也不用吃不飽餓不死的溫吞吞的活著,他們可以沿著先輩的路,使用自己所學去開創一片屬於自己的天地,讓自己的姓氏寫入史籍。

這些擁有軍事和政治才華的人一加入尼德蘭,馬上讓尼德蘭煥發出不一樣的光彩。

首先是法度整齊,各行各業開始嚴格遵循羅馬法,這讓社會風氣井然有序,馬庫斯一直擔心國家因為自己而起又因為自己而毀滅,一旦法度深入人心,那麼國家就不會因為個人而變動。

尼德蘭出兵阿萊西亞,阿萊西亞向馬爾斯堡求助,馬爾斯出兵一個兵團五千人前往助戰。馬爾斯與阿萊西亞一共彙集了近兩個兵團一萬人。

尼德蘭出兵一個兵團,外加一個雇傭兵團一共七千人,從兵力上來說處於劣勢,從地利上來說對方處於防守,而尼德蘭進攻,也是不利條件,最重要的不利條件是,阿萊西亞因為戰亂多年,一片荒蕪,所以後勤糧秣必須自給,無法因敵取糧。

尼德蘭大量的商人將情報源源不斷的送回來,本來阿萊西亞之征國內是不讚成的,軍方毫無疑問,瓦魯斯和馬尼斯為馬庫斯是首,但是國內的官員們很不讚成,其中最主要是從羅馬過來的一些行政官和護民官。

他們的理由也非常合理,尼德蘭從立國到如今,戰爭不斷,消耗了大量資源和人力,再者,國家征討,必須要保證邊境的平靜,現在尼德蘭處於蠻族的包圍之中,羅馬因為兵力枯竭不可能呼應,在外交不明的前提下,不應當出征避免兩麵作戰。

但是馬庫斯還是決定出征,理由很簡單,必須向羅馬靠攏,必須要和馬賽連成一片,來自羅馬的支持才能變成現實。

在主要的是,尼德蘭雖然臨海,但是不列顛和維京地區都很貧窮,不足以交易,尼德蘭需要和羅馬交易才能積累金錢,沒有錢才是自尋死路。

羅馬曆二百三十四年,尼德蘭在阿萊西亞擺開陣勢,如果說尼德蘭軍隊與羅馬軍隊有什麼不一樣,那就是大量的騾馬部隊,這是馬庫斯根據尼德蘭廣袤優良的草原和國情所主持的。

尼德蘭擁有整個歐洲最好的草場,並且引進了北歐和東歐的馬種,一方麵大搞畜牧業帶來國家財富,一方麵將部隊騾馬化,機動力變得極為強大,並且能夠攜帶大量的軍用物資,可以增強異地作戰的能力。

阿萊西亞蠻族聯軍是一支真正的蠻族大軍,他們基本沒怎麼構建工事,隻是用大車簡單的圍城了營盤。

蠻族聯軍主力仍然是蠻族槍兵,這是一些從蠻族直接招募的私兵,本身是農民或者獵人,穿的五花八門,武器隻有簡陋的長槍和盾牌,個別窮困的士兵連衣服都沒有,赤裸著上身,露著青色紋身。

蠻族精銳劍士是一些有著自己土地和財產的士兵,相對裝備較好,雖然也是輕裝步兵,但是格鬥技術精湛,算是中堅力量,但是數量不多。

少量的輕裝騎兵和貴族領袖騎兵,蠻族窮困潦倒,尤其是大戰之後,糧食一直緊張,養活專業的軍人很難,所以隻能用人數龐大的軍隊來維持。

所以,雖然對方的軍隊數量龐大,但是馬庫斯並不畏懼。

雙方選擇了一個晴朗的天氣開戰,正是冬季幹燥寒冷的季節,實在適合作戰。

馬庫斯將重裝步兵列於左線,將其他步兵一線排開從左到右排成一線陣型,在最右端列為三重步兵方陣,並且將騎兵也成散兵放於右端增加進攻能力。

戰爭一開始,蠻族依然選擇率先進攻,而不是依仗優良的地勢,他們不太在乎地形,人數和凶蠻才是他們最大的武器,曆來就算是羅馬也在他們一浪浪的人潮下最終敗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