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1 / 2)

尼德蘭的百夫長們告別了妻子,結束了假期,整理了裝備,集合起來朝著北方夏令營進發。

馬庫斯動用了手中可以調用的一切百夫長,軍士,首席百夫長,將這些人和上萬袋糧食,數萬普爾糧草運往夏令營。

尼德蘭建國之初,鑒於整個高盧地區的動亂,建立了一南一北兩處營盤,將國家主要軍團駐紮在此,冬季將精銳部隊帶入地勢較高且溫暖幹燥的冬令營。夏季之時,將軍隊帶入涼爽開闊,並且有著幹淨水源的夏令營。

但是這次不然,因為日耳曼人的大軍彙集到一起,所以瓦魯斯選擇一個不太適合的季節在夏令營作戰。

馬庫斯將騎兵調入冬令營來防備蠢蠢欲動的蠻族,雖然高盧人的聯合反對是遲早的事,但是軍事壓力帶來的和平總是要比動亂好一些。

馬庫斯幾乎已經料到那些城鎮將要叛亂,現在唯一能做的就是將精銳步兵調出戰區,與其整個潰爛,不如斷掉一手,將來更好一些。

騎兵蓄勢待發,馬庫斯幾乎準備在平坦的地區圍殲這些敢於作亂的蠻族,他判斷這些城鎮一旦叛亂,那麼他們不會甘於在城鎮裏麵防禦的。

到時候,走在路上的蠻族叛軍,將會遭到騎兵優勢的猛烈圍殲,失去軍隊的叛亂城鎮,如同虛設。

尼德蘭雖然進入兩線作戰,但是馬庫斯並不如何緊張,他加大了財務官的設置,數百追隨者被派往各地,督促糧草,兵器。

日耳曼軍團表麵上還是六個軍團,但是事實上已經更加精銳。

馬庫斯和瓦魯斯在軍事規劃上產生了分歧,馬庫斯認為要平定兩個叛亂的大城鎮比較好,這兩個城鎮已經運走了城內的糧草,如果叛亂,那麼騎兵隻需要兩個營就可以聚殲或者圍困,餓死他們。

冬季是日耳曼的喪季。

日耳曼人為他們過早的冊立皇帝付出了代價,尼祿死亡後諸侯們四處征戰,一方麵互相爭奪統治地位,一方麵也積極擴張自己的勢力。

饑荒讓一切都成為虛無。

羅馬政府的糧食吃光之後,所有的諸侯必須自己來解決糧食問題,這就意味著他們一方麵要應對來自同胞或者異族的威脅,一方麵還要麵對自己並不擅長的內政。

瓦盧斯就堵在他們路上,讓他們為了度過萊茵河付出了昂貴的代價。

南岸就是糧食,是富有,但是就是無法打破瓦盧斯的大營,一次次的衝鋒,瓦盧斯穩穩當當的殺光那些妄圖穿過的人,死亡的人居然高達四十萬。

讓瓦魯斯和日耳曼人沒想到的是,戰爭居然在羅馬北方率先爆發。

長久以來,意大利北方的眾多蠻族,例如倫巴第人,奈基人,還有來自草原的匈奴人和凱特人,他們麵對羅馬的殘酷剝削。

過去因為羅馬實力強大,這些部落低頭忍辱負重,現在整個歐洲烽火四起,這些仇深似海的部落抓緊積聚力量,他們建立了一個聯盟。

因為這個聯盟是在意大利北部遏製羅馬,人稱倫巴第聯盟,馬庫斯第一次聽到腦袋都快抽了,曆史總是驚人的相似。

後來歐洲神聖羅馬紅胡子死敵就是倫巴第聯盟,日耳曼人過分被遏製,導致意大利北部到上高盧地區出現空白。

倫巴第聯盟瘋狂擴張,緊接著,凜冬來臨,上高盧地區饑荒來臨,落後的農業和寒冷的季候,讓倫巴第聯盟猶如餓狼一樣,紅著眼睛就撲向羅馬。

圖拉真大帝再搞定禁衛軍之後,將從希臘運來的金幣慷慨的灑向軍隊。

金錢總是給人勇氣,精銳的禁衛軍果然不同普通士兵,勢如破竹的擊潰倫巴第聯盟的軍隊。

當然,所過之處,雖然是羅馬領土,也是一片狼藉廢墟,不過這些都是可惡的蠻族所做的。

倫巴第聯盟內外交困的情況下,拉下麵子,向高盧軍閥集團求助,短暫的外交之後,高達二十五萬的蠻族大軍開始逼向馬賽,準備切斷尼德蘭和羅馬的聯係。

一時間,尼德蘭以外的城鎮幾乎全體叛變,好在馬庫斯先見之明的將軍隊撤退,或者說集中,所以手中擁有相當的力量。

圖拉真大帝給馬庫斯寫了一封信,信裏麵對於整個高盧地區誌在必得,尤其是戰爭之後,龐大的土地,對於圖拉真大帝緩解羅馬公民製度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圖拉真大帝毫不掩飾的說,土地才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資源,如果擁有從意大利到萊茵河的土地,那麼自己就可以讓羅馬重新煥發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