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來看書,一起來聊書,米花書庫天天陪著您,打發寂寞無聊的時間,和作者一起暢遊無限的想象空間^^
中國最古老的家具是屏風,周朝就有了。截至2006年,在全世界範圍內,中國家具創造的最高紀錄就是屏風。2003年香港佳士得有一個紫檀百寶嵌的屏風拍了人民幣大約2500萬。
屏風的功能
古代屏風的功能要比今天大得多。《水滸傳》中有這麼一段:柴進轉到一間偏殿,殿上掛著金書的匾,“睿思殿”,是皇上看書的地方。迎麵一座大屏風,上前一看,畫的是青綠山水,非常漂亮。柴進轉到背後一看,屏風上寫著“四大寇”,山東宋江、淮西王慶、河北田虎、江南方臘,哥兒幾個都在呢!皇上每天都盯著,要把這幾個人除掉。史書上還有記載,比如唐太宗把各州郡都督和刺史的名字,都寫在屏風後,為的是在這些官員彙報政績時,考察他們的優劣。
在這裏,屏風上寫字,完全是一種備忘錄的形式。今天當然不需要了,使的都是電腦,甚至手機上都有備忘,但當時沒有這些。屏風作為居室中最重要的家具,所以備忘盡量在不起眼的地方寫。除了提示自己,還捎帶有裝飾作用,因為中國書法本身有極強的裝飾性。
屏風的另一個主要作用,是象征權力。這個作用在今天已經不太受重視了。過去每逢重大場合,主人身後一定要擱一座屏風,它意味著氣勢。《禮記》有載:“天子當依而立。”這個“依”,就是屏風。“依”的另一個寫法是“”。還有一個字,官邸的“邸”。“邸”的原意是木板,代指屏風,所以有“皇邸”、“官邸”之稱,品位非常高。
第二個功能是分割空間。今天大致使用的還是屏風這個功能。比如在一些重大場合,或非常大的餐廳,可以用屏風擋一擋,使很多人有自己相對的一個封閉空間。
第三個功能非常科學,就是可以擋風。古代的屋子不像今天這麼密封,常有穿堂風、小陰風刮著。睡在地上,就需要三麵都擋上屏風,防止睡覺時受涼、受風。這種三麵擋屏風的習慣,逐漸演化出後來的羅漢床。中國床大都有三麵圍子,就是受屏風影響。外國人早期睡高床,所以與之無關。
最後一種功能,就是裝飾。屏風後期演變成各種形式,比如我們在桌上擱、炕上擱,就是為了欣賞這些屏風。《紅樓夢》第六回,賈蓉向王熙鳳借屏風。賈蓉就說:“父親打發我來求嬸子,你們那玻璃的炕屏,能不能借我們家擺擺,我們家來客人了,風光一下,再給你送回來。”這裏傳達了一個很重要的信息,就是玻璃炕屏開始進入中國。那時的玻璃非常貴,比我們想象的貴得多。將來講玻璃器的時候,我會專門講到。今天看玻璃非常普通,但當時人們覺得太神奇了,一個東西能這麼透明,看得這麼清楚,是不可想象的。所謂的玻璃炕屏,當時是非常名貴的家具。
蕭牆
有一次看央視的《開心辭典》,某個選手上來以後,連闖十關。最後一道題考一個詞的意思,“蕭牆”。我一看,這哥們兒傻了,因為這一題太難了,讓選手在五選一中選答案,備選答案有馬頭牆、女兒牆等等。我就覺得他可能選不中,果不其然,他在這兒翻身落馬,讓這麼一道難題給忽悠下去了,沒得上大獎。
其實蕭牆就是屏風。但這個屏風跟後來的屏風有一點不同,有人認為它是磚壘的,類似你一進大門看到的影壁。“蕭”跟“肅”通假,也就是說,你到蕭牆這兒就要莊重、嚴肅。《論語》中說:“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也。”意思是說,禍亂不會發生在外,而是在你們家影壁之內,即內部要出大亂子。“禍起蕭牆”的成語就是這麼來的。如果說“禍起屏風”,那聽著就別扭了,但確實是這個意思。蕭牆當時的作用,就是為了擋住視線。中國人貴曲不貴直,說話都拐彎兒。我想說一個人不好看,不能直接說:你長得不好看。人家得跟我急了。我得拐著彎兒說,對吧?
我國古代的建築,包括宮殿、寺廟、園林,都不允許一通到底,一定要在中間遮擋一下,保護隱私。過去有的兩居室,一開門,正洗腳呢,外人都看得見,以前是絕對不允許的。過去的大家族裏有時也擺一個落地大帽鏡,這就是由屏風演變而來的。
圍屏與地屏
屏風有很多形製。比較大的一種叫圍屏,三麵圍著,古畫上能看到。過去古人要睡在地上,這種圍屏給他強烈的安全感。我們現在很少有機會睡在地上了,以前的人睡在地上,心理上會不舒服,因為所有的東西都顯得非常高大,人就渺小了。如果用屏風圍一圍,心裏就踏實了,也顯得安全。我們現在能看到的最早的屏風實物,是大同北魏司馬金龍墓出土的屏風,屬於國寶。它的尺寸不是很大,但表明了我們最早實物的存在。
圍屏都成組,一片一片銜接起來。後來出現一種很重要的屏風,隻有一片,叫“地屏”,意思是直接落地的屏風。一般都有2米多高,比較大。這種地屏一拿出來,不管擱在哪兒,都是視線的中心,坐在前麵的一定是主人。今天中南海的國賓接見,領導人身後都有屏風,表明了主人的地位。這個習慣不是今天才有的,兩千多年以前中國人就這樣做了,一直延續至今。現在會有一些改進,有的已經不是單純的地屏了,而是直接在牆上畫一幅大畫,間接起到屏風的效果。
古人一到春秋兩季,經常要做戶外活動。原因是當時沒有電,采光不好,人們很少在室內聚會。清朝中葉之前,絕大部分屋子都非常昏暗。南方的隔扇,被設計成每扇都能打開,為的是讓外麵的光線可以直接進入屋內。直到清代晚期,因為有了玻璃,屋裏的采光效果才逐漸變好。所以,一到春天,大量聚會都在庭院中出現。而在院外聚會的時候,要有一個中心,於是這種地屏就被拿出來擺放。我們看到的大量實物地屏,在兩端都有提手,表明它經常要被搬動。我最早看到這種屏風時,非常詫異,想不明白上麵為何不是帶鐵環,就是帶提手。後來通過查閱資料才知道,古人經常要搬動它,不像今天,一個大屏風往那兒一擱,多少年都不動。
1996年,美國明那波裏斯博物館拍賣了一件黃花梨大地屏,成交價約110萬美元,當時折合人民幣大約1000萬元,創造了當年中國家具成交價的世界紀錄。這件屏風當時在美國拍賣時,包括我們在內的中國人都很奇怪。平時這樣的屏風,在國內也就賣幾萬塊錢,怎麼跑到美國變成1000萬元了?原因就是西方人知道了屏風在中國家具中的重要地位。
“西湖十景”大折屏
折屏是屏風的另外一種形式,從圍屏發展而來,它的裝飾功能大於實用功能。明清兩代,大量折屏出現,表明當時社會的富足程度,因為屏風在當時是非常貴重的家具。
我買過一件款彩西湖十景大折屏,共有十二扇,3米多高。它有確切的紀年,乾隆元年,就是1736年,距今二百七十多年了。這件屏風是從香港買回來的,買的過程比較曲折。我看到拍賣圖錄時,是在2001年9月初,緊跟著“9·11”就出事了,全世界的經濟局勢一下子變得非常動蕩。我當時很擔心,不知道這個拍賣會不會取消。結果我非常幸運,除了我,沒有任何人出價,結果我以很便宜的價格就買回來了。買回來以後,我發現這個屏風非常重要。它的腰板上刻有乾隆時期的西湖十景。我們今天到杭州去,都要看西湖,三潭映月、花港觀魚、平湖秋月等等。而這西湖十景,屏風上麵全有。
但是,乾隆元年的西湖十景,跟今天有一點差異。這就是文物的一個重要性,它提示你曆史的變遷。差異一共有三處,其中兩處是意思上的不同,一處是字麵上的不同。我們隻說意思上的不同。
一處是今天的“平湖秋月”,在乾隆元年叫“平湖秋色”。“秋月”指的是夜景,“秋色”則是白天的景象。我仔細想了想,認為平湖秋色是對的。中國的傳統文學中要求,相似的事物一般不要重複出現。西湖十景中有三潭映月,已經有一個月亮實景了,按理就不能再出現平湖秋月了。比如燕京八景有“盧溝曉月”、“瓊島春陰”,也沒有重名重景。平湖秋色的由來,肯定是引用了王勃的“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意境,這是它追求的景象。後來不知為何,被好事者改作平湖秋月,卻忘記了還有三潭映月。
第二個不同是西湖相當重要的一景,“柳浪聞鶯”,乾隆元年叫“柳岸聞鶯”。柳浪是什麼狀態呢?今天去西湖,岸邊都是柳樹。隻有刮大風的時候,柳枝才能飄動起來,像浪一樣。但是,有風的時候鳥是不叫的,就算叫,你也聽不到,聽到的都是風聲。你恐怕找不到那種美好的感覺。而乾隆元年的屏風上寫著“柳岸聞鶯”,這就特別準確了。早晨起來,走到西湖邊上,清晨的寂靜中聽到小鳥的叫聲,多美呀。所以“柳岸聞鶯”是正確的,隻是後來被好事者改了。我想,改名的這個人一定某一天走到西湖邊,正好刮起了大風。他看到柳樹枝像浪一樣翻卷,覺得詩意無窮,就把名字改了。但是他沒照顧到下一步,“聞鶯”這個細節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