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3 / 3)

問。何以故。

答。見相俱以識為體故。故緣見相。安慧難雲。亦不應理。何以故。汝言緣相。五色根境非識蘊故。又難七同五亦緣外故。又難應如第六緣共境故。又難生無色者應無我所。何以故。無色界中無色相故。

問。汝安慧七緣八何。

答。應緣種現。如次執為我及我所。

問。何理緣種。執為我所。

答。種是第八識上功能。不違聖教。緣第八識。護法難雲。有義。前說皆不應理。何以故。安慧緣種。色等種子非識蘊收。又總難雲。第七我見任運一類恒相續生。何容別執有我我所。例難雲。莫有一心別執斷常得俱轉故。護法申正義。應知第七唯緣第八見分。何以故。第八見分無始時來一類相續。似常一故。唯執為我。定無我所。前師難雲。汝說第七不執我所。大論何說。第七末那我我所執恒相應故。護法會雲。論乘語勢。說我所言。

問。何謂語勢。

答。順文便故。言穩易故。此是語勢。

問。請示順易。

答。如說弟時。便言兄弟。此穩易之謂也。

故結歎雲。若作此說。善順教理。且問順教。

答。多處唯言有我見故。此是順教。

問。順理者。

答。我我所執不俱起故。此是順理。

問。我我所執。何為不俱。

答。我我所執。猶如王臣。我正如王。所正如臣。既執為我。決不是所。如正麵南。何卻朝北。故知不俱。

問。護法正義。第八見分似常一故。七唯緣見。難雲。豈八自證不似常一。

答。內二沉隱。七無分別所以不緣。

問。八相非隱。何故不緣。

答。七不緣外。相屬外分。所以不緣。

問。七依第八。四分依何。

答。唯依自證。何以故。是識體故。

因果能變

問。此三能變有差別否。

答。有因能變。有果能變。

問。因能變。

答。謂二因習氣。一等流習氣。二異熟習氣。

問。果能變。

答。謂前二因所生現果。

問。因能變義。

答。謂二因種子轉變生果。名因能變。

問。果能變義。

答。即前二因所生現果。其自證分能變現生相見二分。名果能變。

八識門義

問。初變識有幾門解。

答。有十二門。一自相門(初阿賴耶識)。二果相門(異熟)。三因相門(一切種)。四不可知門(不可知)。五所緣門(執受處)。六行相門(了)。七相應門(常與至相應)。八受俱門(唯捨受)。九三性門(是無覆無記)。十心所例王門(觸等亦如是)。十一因果法喻門(恒轉如瀑流)。十二伏斷位次門(阿羅漢位捨)。

問。答第七門義。

問。解二能變。有幾門義。

答。有十門。一釋名門(次第末那)。二所依門(依彼)。三所緣門(緣彼)。四體性門(思量為性)。五行相門(思量為相)。六染俱門(四煩至愛)。七餘相應門(及餘等俱)。八三性門(有覆記攝)。九界繫門(隨所生所繁)。十伏斷門(阿至無有)。

問。答前六門義。

問。解三能變有幾門義。

答。有九門。一差別門(次第至六種)。二體性門(了別為性)。三行相門(了別為相)。四三性門(善不俱非)。五心所相應(此心所至不定)。六受俱門(皆三受相應)。七共依門(依止至隨緣現)。八俱轉門(或俱或不俱如波濤依水)。九起滅分位門(意識常至悶絕)。

八識業招

問。八識何識是業招。

答。第八識全。前六一分。

問。何者非業招。

答。第七識全。前六一分善不善性。

問。招非招理大綱之意。

答。無記之法。如乾塵土。不能相握自成一聚。故須直用善惡業力。如水膠等。和彼乾土無記之法。令成器聚。其善惡法。如木石等。自成器聚。不假他力。故非業招。

問。八識何識其能造業。

答。唯第六識善惡性者。前五一分善惡亦能。

問。何識非造。

答。七八非造。前五一分無記亦非。

問。八識何者是總業招。是總報主。

答。唯第八識。

問。何者別報。是別業招。

答。唯前六識一分無記。及器世間。亦別業招。仍名依報。無記心等及根身等。皆名正報。亦別業招。

問。何故第八偏名總報。

答。是善惡趣。一報之主。偏名總報。

問。何名別報。

答。壽夭貴賤好醜等是。

問。八識幾間幾續。

答。七八相續。前六間斷。

問。第八不續。有何過也。

答。是總報主。若間斷時。便非情攝。

難。七非報主。如何亦續。

答。隨所生所繫。有第八時。便有第七。所以亦續。

問。何故有八須有第七。

答。七八一俱依。更互為因故。恒審思量我無我相。知不間斷。

難。第七因中轉成無漏。何非間斷。

答。漏與無漏。前望後念。互相續引。體非間斷。

問。前六識間斷行相。

答。如閉目時。不能觀色。或悶絕位。耳不聞聲等。豈非間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