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何故不用七八為依。
論又答雲。彼先滅時。已於今識為開導故。何煩異類為開導依。
問。心既久滅。何得為依。
論答雲。無自類心於中為隔。名無間故。何不得為。此釋後起由他難也。前師難雲。佛地論等。皆雲諸識互相引生。汝何翻解。論答雲。然聖教中說前六識互相引起。或七八依六七生。皆依殊勝增上緣說。非等無間緣。故不相違。此釋諸教相違難也。既無違難。結正義雲。故自類依。深契教理。
問。開導依名。作何釋也。
答。依字是通。通三依故。謂因緣依。俱有依。開導依。開導二字是別。唯此一依。以別揀通。開導之依。揀非二依。通別依主。又開導是總。總通王所。所亦開導。然非為依。依字是別。唯局心王。總別依主。是開導家之依。揀開導中非依者。即心所也。若開謂開闢。導謂導引。二皆是用。依同一體。亦開亦導。同依持業也。又依體之上有開導用。以用墮體。開導即依。體用持業。
難持業雲。開導二字。通其王所。依之一字。唯是心王。今作持業者。豈無以寬即狹之過也。
答。即一分故。無此過咎。
舉例難雲。所知障者。所知二字。通一百法。障之一字。唯二十六惑。彼名何不作持業釋。即一分也。
答。所知二字。不通一百法。唯七十四。無二十六惑。
問。何以故無。
答。二十六惑為障之時。未為所知。為所知時。已不為障。既為障時。不為所知。是故障非所知也。為所知時。已不為障。即所知非障也。所以左右不成持業。
問。何義為障之時不為所知等也。
答。所知障者。障智不生。智既不生。誰是能知。知是其障。故障非所知。若智已生。障是智家所知之境。障卻不能障其知也。所以雲雲。為障之時不為所知等也。
問。古雲所知不是障。被障障所知。據此所說。二十六惑隻為能障。不為所知也。
答是。
問。何故卻說通一百法。
答。約智已生。說通百法。智未生時。被障障之。
問。若爾。應雲被障障能知。何雲障所知也。
答。障所知境。令智不知。名障所知。其實亦障能知之智也。又解。被障障所知者。不望能知。據此所說。亦無百法。何以故。二十六惑既為能障。明非所知。智若生時。惑已亡故。所知於何。
問。何故皆說通一百法。惑已亡故。
答。惑雖已亡。其惑名狀。智亦能知。故說所知通百法來。
問。泛言但將開導來解依。不將所知來解障。其義者何。
答。本說心王為開導依。由開導依。三義之中為有緣法。作等無間緣。此之二義。通其心所。仍來非是開導家依。故雲但將開導來解依也。
問。何故心所非開導依也。
答。不自在故不得為依。
問。不將所知來解障。
答。本說煩惱為能障法。智所知境是所障法。今名所知障者。能障煩惱。從所障所知境以彰名。其所知二字。非正談故。所以道不將所知來解障也。古雲所知不是障。被障障所知。正相符順。故所知之障。開導即依。此之謂歟。
八識斷捨
問。八識斷捨。各至何位。
答。有漏第八。直至成佛解脫道時。方棄捨之。第七我執。三乘見後。或行不行。大乘八地後永不行。我執種子。直至三乘金剛心斷。第七法執。大乘地上。或行不行。直至大乘金剛心斷。有漏第六。入三空觀。五位無心。悉皆不行。若二障種。大乘金剛一時斷盡。若我執種。二乘金剛亦一時盡。其前五識。根遇違緣。五位無心。亦皆不行。若說有漏。直至大乘解脫道時。與第八識一時同捨。其無漏七八。成佛已後。盡未來際。無漏前六入滅盡定。亦皆不行。
七二師異
問。有漏第七。幾位不起。
答。有三位。謂三乘無學。法空智生。及滅盡定。
問。何知爾也。
答。本頌雲。阿羅漢滅定。出世道無有。是以知爾。
問。此三位中。無第七者。有異說否。
答有。安護二說不同。若安慧說。染淨俱無。故說滅定滅六盡七。若護法說。唯無染七。故說滅定滅六淨七。
問。安憑何說無淨七。
答。由說七唯人執。對法等說三位無故。顯揚不說淨位有故。攝論不說為淨依故。憑此教理三位無體。
問。護憑何卻說淨七。
答。解脫經說。出世末那。故知有淨。護難安曰。汝說三位。無第七識。彼時第六應無所依。安質曰。對法何說三位無七。護會曰。說無染七。名無第七。非無淨七。安難曰。教明說無。何理敢違。護例雲。如說四位無阿賴邪。非無八體。七亦應爾。
第七所繫
問。頌雲第七雲。隨所生所繫。其義雲何。
答。隨第八生。彼地所繫。
問。為何如此。
答。第七任運恒緣自地藏識為我。故是隨八所生。彼地所繫也。又解。或為彼地煩惱繫縛名所繫。
第七染淨
問。第七染淨。其位有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