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2 / 3)

答有四位。四能發。四所發。四能觀。四所觀。

問四位。

答。謂暖。頂。忍。世第一。

問四能發。

答明得定明增定。印順定。無間定。

問四所發。

答。下四尋思觀。上四尋四觀。下如實智觀。上如實智觀。

問所觀四。

答。名空。義空。名義自性空。名義差別空。

問能觀四。

答即前尋思如實四觀是也。

問。依何位。入何定。發何智。觀何法。

答。初依暖位。入明得定。發下尋思觀。創觀所取名義。自性差別皆空。

問。何由得空。

答。觀所取四。皆自心變。皆假施設。實不可得。不空而何。

問第二位。

答。次依頂位。入明增定。發上尋思觀。重觀所取名等四法。實不可得。唯自心變。

問第三位。

答。復依忍位。入印順定。發下如實智觀。印前所取四法是空。順後能取之識。亦是其空。印前順後。名印順定。

問。何義順後能取亦空。

答。既無實境。離能取識。寧有實識。離所取空。

問何以故。

答。所取能取。相待立故。

問。此忍有幾。

答。有下中上。下忍印無所取。中忍即無能取。

問第四位。

答依世第一位。入無間定。發上如實智觀。印二取空。伏除二障。俱生分別。

又問。初位何義名暖。

答。至初獲道火前相。名之為暖。

問明得名。

答。至此初獲慧日前相。名明得定。

問尋思名。

答。尋思名等。假有實無。名曰尋思。

問。名義二法。何故別別而觀。名自性。義自性。名差別。義差別。合而觀之。

答。名文與義能所相異。故別尋求。名義自性。及二差別。二二合同。故合思察。

問第二位。何義名頂。

答。尋思位極。立以頂名。

問明增名。

答。明相轉增。名明增定。

問。何故頂位。重觀四法。

答。初伏難故。所以重觀。

問。第三位何義名忍。

答。忍境識空。故名為忍。忍者印也。順也。

問。印順定。

答。印前順後。立印順名。

問四如實智名。

答。如實遍知此四離識及識非有。名如實智。

問第四位世第一名。

答。有漏位極。名世第一。

問無間定名。

答。從此無間。必入見道。立無間名。

問。頌雲。現前立少物。何為少物。

答。心上變如。名為少物。

問。頌雲以有所得故。所得者何。

答。帶相觀心。名有所得。即前少物也。此名相縛。

三見道位

問通達名。

答。謂無漏智。體會真如。故名通達。

問見道名。

答。初照理故。亦名見道。

問。此之見道。有差別否。

答。有真見道。相見道。

問。真相見道。有差別否。

答。有。若一心真見道。三心相見道。若三心真見道。十六心相見道。

問。雲何一心真見道也。

答。謂根本智。實證二空真理。實斷分別惑智二障。雖多剎那。事方究竟。總說一心。

問。三心相見道。

答。一內遣有情假緣智。二內遣諸法假緣智。三遍遣一切有情諸法假緣智。

問。何故此名相見道。

答。以真見道。不別緣故。今則別緣是相見道。

問。三心真見道。

答。前三心說為真見。

問。復約何理。卻說為真。

答。以相見道。緣四諦故。今不緣彼。為真見道。

問。十六心相見道。

答。謂苦集滅道。四諦之下。各有四心。故成十六。

問。四心者何。

答。苦法智忍。苦法智。苦類智忍。苦類智。餘三諦準。

問。此十六心。有差別否。

答。有二種。有能所取十六心。有上下諦境十六心。

問。能所取十六心。

答。法智法忍。緣於真如。其真如者。是智所取。類忍類智。緣智見分。其見分者。是能取智。名能所取十六心也。

問。上下諦境十六心。

答。法智法忍。緣下界如。類忍類智。緣上界如。名上下諦境十六心也。

問。何故如此。

答。下界入見。現前名法。上界名類。

問。示能所取。

答。且苦法智忍緣如。倣真見道中。無間道見分斷苦諦惑。苦法智緣真如。倣真見道中。解脫道見分證苦諦下理。苦類智忍緣前能倣之心見分。倣第一心無間道自證緣見。苦類智緣前見。倣第二心解脫道自證緣見。集滅道三。倣此作法。

問。請示上下。

答。苦法智忍緣欲界如。倣無間道見分斷欲界惑。苦法智緣欲界如。倣解脫道見分證欲界理。苦類智忍緣上二界如。倣無間道見分斷上界惑。苦類智緣上界如。倣解脫道見分證上界理。餘三諦準。

問。三心相見道。

答。內遣有情假緣智。倣無間道見分斷我執。內遣諸法假緣智。倣無間道見分斷法執。此二別緣。名之為法。遍遣有情諸法假緣智。倣解脫道二空見分證二空理。此一總緣。名之為類。

問。又如何理。此三名真。

答。若三名真。不說倣法。乃根本智別斷總證。

問。一心真見道。

答。雙空智起。無間道中。雙斷二障。解脫道時。雙證二空。

問。二種十六。皆小乘法。菩薩何作。

答。此約菩薩修作說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