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3 / 3)

問。既然化為佛身。何無根心也。

一有根心者。卻屬前類自身相應意業化也。

問。顯輪相應。訓作何意。

答。相近義。身類同義。具自二義者。名自身相應化。具佗二義者。名佗身相應化。闕一或二。名非身相應化。手鏡雲。準輪鈔說。言相應者。亦有二義。一要相近。二身類同。如自受用身。現三類化身。身類同。又相近。名自身相應化也。如化佗身。與佗身同。及佗相近。名佗身相應化也。二義闕一。名非身化。如化身佛。復現諸佛。雖身類同。無相近義。如自受用。現人猿等雖具相近。闕身類同。又如化佛。化人物等。二義俱闕。此上皆是非身相應化也。愚疑此說雲。佗身化中。與佗身同。及佗相近者。既與佗身相近。何須直用自受用化。又非身化中一類。自受用身。化人猿等。與佗身相應化。一向全同。何成二化。又非身土中。無此自受化人一類。既有此疑。愚試雲。顯輪二義。有兼有正。相近義正。唯自相近。身同義兼。亦自身同。若於兼正二義皆具。名自身化。若具正闕兼者。名化身化。若具兼闕正。或俱闕者。名非身化。

依此問雲。何者自身相應身業化也。

答。如自受用化。三類化。與自相近。自身類同。兼正二義皆具。名自身相應身業化也。

問。自身相應語意化。

答。即此前身。發言說法。有化心等。是自身相應語意化。

問。佗身相應化。

答。如自受用化佗人身。唯具相近闕身類同。具正闕兼。名佗身相應化。

問。非身相應化。

答。如化身佛復現諸佛。具身類同。闕相近義。具兼闕正。又化身佛現人物等。二義俱闕。皆是非身相應化也。

問。指微鈔主。何為如此。

答。謂順佛地。意化但二。故非身中無意業化。又順非身相應身業化中。現無邊佛。是故說現無根心佛。又順非身相應語業化中。無現佛身。故說樹林演法。水聲談空。

問。何故顯輪特與相違。

答。顯輪會雲。佛地非身語業化中無佛身者。但彼論略。亦合有之。又會意業但有二者。且約其心不可孤現。及土木等不可有心。雲但有二。其實亦三。既非身中有現佛身。何無根心。

問。指微何說佛無根心。

答。隻為指微。要法體相似。說非身者。要不相似。若有根心。不成非身。故說無心。

小乘五位

問。聲聞因果位次如何。

答。亦有五位。謂資及學也。

問。誰人修此。

答。定性聲聞。一分不定。

問不定。

答。有一人具三乘性。有具聲聞菩薩二性。有人聲聞緣覺二性。此等皆得修聲聞行。名一分不定。

一資糧位

問。何時立此資糧之初。

答。雖有三慧。心未決定。名外凡位。發決定心。名內凡位。從此內凡立位之初。

問。資位修何觀行。

答有三。一五停心。二別相念。三總相念。

問。五停心觀名。

答。五處停住於心。名五停心觀。

問五者何。

答。一多貪眾生。作不淨觀。二多嗔眾生。作慈悲觀。三多癡眾生。作十二因緣觀。四著我者。作界分別觀。五多尋思者。作想息念觀。

問不淨觀。

答。想自及佗。青淤蟲食。骨鎖等類。

問。別相念觀。

答。身受心法。四各別想。名別相念。

問。如何別觀。

答。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如是別別觀。

問總相念。

答。總觀四法。皆是苦空無常無我。名總相念。

問慈悲觀。

答。乃錦被七翻章也。

問。十二因緣觀。

答。觀十二支緣生。遷變無常。苦空無我。假和合故。輪迴不息。

問。界分別觀。

答。謂觀地堅。水濕。火煖。風動。空虗。識了。皆具顯示無常苦空無我。

問數息觀。

答。有六行相。一數。隨。止。觀。還。淨。

問。資糧等名。

答。同大乘說。

問。資糧位後際齊何。

答。七賢前三名資糧位。

二加行位

問加行位。

答。七賢後四。謂煖及第一。名加行位。

問煖名。

答。如人鑽火。初煖生故。

問。暖修何觀。

答。剏觀四諦十六行相。每諦有四。謂苦。無常。空。無我。集。因。生。緣。滅。淨。妙。離。道。如。行。出。上下具觀三十二行。下三品善。

問頂名。

答。可動法中最殊勝故。如人之頂。

問觀行。

答。亦即觀前三十二行。中三品善。

問。何故重觀。

答。為成熟故。

問忍名。

答。印可諦理。名之為忍。

問。此忍有幾。

答。下中上三。

問下忍。

答。印可於前三十二行。

問中忍。

答。別作七周減緣。二十四周減行。

問上忍。

答。唯一剎那。重觀欲界苦諦下一緣。

問。世第一名。

答。有漏道中最第一故。

問觀行。

答。亦一剎那。重觀欲苦一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