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能補拙,儉以養廉”,這是劉伯承教育孩子們牢記的銘語。
抗日戰爭時期,劉伯承得了第一個兒子,取名太行,他希望兒子像太行山一樣高高聳立,威武不屈,像太行山一樣,永遠生活在中華民族的懷抱。
劉太行漸漸長大了,該上學了,上個什麼學校好呢?
當時,劉伯承擔任晉冀魯豫軍區司令員,有的同誌為此向他建議設立一所幹部子弟學校,劉伯承堅決不同意,他把太行送進了武安縣一所農村小學。太行和普通農村孩子一樣,坐在破舊,簡陋的教室裏,課桌是土磚搭起來的,坐的凳子全是石塊土磚堆成的,上麵墊了些木板或麥秸草。
劉伯承經常教育太行,要艱苦樸素,他常說,孩子時,隻要吃飽穿暖,長大以後就能獨立生活,不要靠這個家庭。有一次太行的媽媽汪榮華見兒子的毛衣破了,就給他買了一件新的,結果,劉伯承批評了汪榮華,說補補還是可以穿的,要讓孩子從小養成艱苦樸素的好品質。
劉伯承的二兒子阿蒙是解放初期誕生的,劉蒙出生後,劉伯承希望他長大成為國家的有用之才,有感於三國東吳名將呂蒙奮發上進,被稱為“吳下阿蒙”,給他取名“阿蒙”。
阿蒙上學時,有一個存錢的小泥罐。老家的孩子叫它“爆噗”。因為過年時,孩子要“噗”的一聲把它摔碎,拿出裏麵的錢去買吃食和玩具。
那時,爸媽一分零用錢也不給阿蒙。他隻好每天步行上學,為了把省下的8分車錢放到“爆噗”裏。等春天來了,就把它打碎,用這些錢去買風箏,買山裏紅……
上中學時,阿蒙穿的還是姐姐穿的女式舊軍裝,有些同學笑他叫“黃皮”。
放學回家,他嘟著嘴跟媽媽說:“以後我不穿這女式衣服了,人家笑話我”。媽媽看了看,也笑起來:“是啊,你長大了,等這件衣服破了,就不再穿女式衣服了。”接著又說:“你在生活上要向爸爸學習,你看他的棉鞋穿了好多年,補了好幾次,不是還穿嗎?穿得幹淨整齊就行了。”
有一天,阿蒙在屋裏整理書信,看到爸爸一封信裏寫到:“廉潔的品行,要靠平時儉樸的生活養成。”正當他琢磨“廉”與“儉”的關係時,媽媽走了進來,他把信遞給媽媽,媽媽看後對他說:“西南解放我們剛住進重慶,你爸爸就提出,‘虛假的資產階級生活,會養成真正的資產階級意識,讓大家不要因為生活條件好了,就脫離了群眾,忘記人民,貪圖享受,追求個人升官發財,形成新的資產階級’。所以建國後,他始終保持儉樸的生活,在工作上廉潔奉公,對你們的要求也很嚴格。”
為了不讓孩子有優越感,不搞特殊化,劉伯承夫婦在自家的電話間裏貼了一張“告示”:“兒女們,這些電話是黨和國家供你爸爸辦公用的。你們的私事絕對不許用這些電話。假公濟私是國民黨的作風,不許帶到我們家裏來”。
這張告示,劉伯承的六個兒女都嚴格地遵守著。
劉伯承的二女兒彌群要結婚了,他提出用一個星期天,全家團聚慶賀一下。不巧,彌群所在單位安排那個星期天義務勞動。劉伯承知道了,風趣地說:“家規依從國法,個人服從組織嘛!”
劉伯承的長孫降生時,他已年近八旬,聽到喜訊非常高興。但就是這樣一個寶貝,劉帥一家也嚴格要求,使他和人民大眾的孩子沒有什麼兩樣。孩子在普通幼兒園長大,在普通學校讀書,口袋裏揣著汽車月票,脖子上掛著鑰匙。
劉伯承元帥送給兒女們的“勤能補拙,儉以養廉”八個大字,已經傳給了第三代,傳給了成千上萬的中華兒女,是後人們終生受益的座右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