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參的父親喜歡吃羊棗,因此曾參就再也沒有吃過羊棗,有了羊棗總是送給父親吃。
曾子殺豬教子:有一天曾子的老婆要到集市上去,孩子也哭鬧著要跟著去,曾子的老婆被孩子纏得沒有辦法,就讓孩子先回家呆著,騙孩子說回家後殺豬給他吃。孩子一聽有豬肉吃,也就乖乖地在家等著。曾參的老婆從集市回來後,曾參馬上要去殺豬。老婆一看急忙阻止他,對他說不過是和孩子開玩笑,何必當真?曾參對老婆說:“不能和孩子開玩笑,現在騙了孩子一次,那孩子以後就不會再相信父母了,甚至他也會去騙別人,這不是在害孩子嗎?我們不能這樣對孩子。”說完就把家裏的豬殺了,給孩子吃豬肉。
曾子避席:有一次曾子坐在孔子身邊,孔子對他說:“以前的君王有高尚的德行、精妙的理論,用來教導天下的百姓,人與人之間就能和睦相處,君臣之間也沒有什麼不滿,你知道這是為什麼嗎?”
曾子一聽就知道這是老師在傳授自己學問,於是馬上從坐的席子上站起來,走到席子外麵,非常恭敬地問道:“我不夠聰明,哪裏能夠知道,還請老師把這些道理教給我。”
曾子最重要的弟子是子思。子思是孔子的嫡孫,名叫孔汲,春秋戰國時著名思想家,受教於曾子,又下啟孟子,相傳曾作《中庸》,被後人尊稱為“述聖”,他的重要學說是“中庸”與“誠”。
3.子路
子路,又被稱為季路。他是孔子的得意門生,“七十二賢”之一,為人耿直魯莽,喜歡用力,事親至孝。孔子周遊列國時為孔子趕車,充當孔子的保鏢,他敢於對孔子提出批評,又勇於改過。
子路和孔子的關係很特殊,孔子在魯國任中都宰之前曾經有兩次從政的機會,都是亂臣賊子請他出山去做官,可是兩次都被子路阻攔。因為子路認為那些人是亂臣賊子,勸說老師不應該和他們合作,結果孔子聽從子路的意見沒有出山。
子路是個很講禮的人,他晚年在衛國做官,衛國發生了叛亂,有人要對衛國的繼承人不利,子路就去阻攔,結果戴的帽子掉在了地上,子路覺得君子哪怕在死的時候也不能免冠,於是就整理好了衣冠,隨後從容就義。
4.子貢
子貢,名叫端木賜,是孔子的得意門生,孔子稱他為“瑚璉之器”,他言辭犀利,善於雄辯,辦事通達,富有政治、外交才能,曾任魯國和衛國的宰相,他為了保護魯國不被侵略,曾經出使齊、晉、吳、越四國,最後存魯、亂齊、破吳、強晉而霸越。他還善於經商,是孔子弟子中的首富,與當時的各國諸侯平起平坐。
子貢出使各國時常不遺餘力地傳播孔子的學說,讓孔子名滿天下。孔子去世之後,別的弟子都守孝三年,隻有子貢一人為孔子守孝六年。
5.宰我
宰我,又叫宰予,孔子的著名弟子,他思想活躍,深思好學,又善於提問,是孔子弟子中唯一一個敢於正麵對孔子的學說提出異議的人。有一次,他對孔子指出為父母守孝三年的製度不可取,可以改為守孝一年,孔子氣得罵他“不仁”。
有一次宰我向孔子提出一個問題:如果一個仁者掉進了井裏,應該跳下去救還是不跳下去救,如果跳下去就是死,如果不跳下去就是見死不救,問孔子該怎麼辦?結果孔子覺得宰我這個問題提得不好,是愚弄人,拒絕回答。
宰我有一次在大白天睡覺,孔子罵他是“朽木不可雕”、“糞土之牆不可(汙)”,但孔子還說過“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並說要“聽其言而觀其行”。
6.子遊
子遊,姓言,名偃,春秋末吳國人,是孔子晚年弟子中的佼佼者,“七十二賢”之一,是孔子“文學”科中的高材生。孔子去世後,子遊自己收徒講學。子遊曾任武城宰,使用禮樂教化當地百姓,讓處處有弦歌之聲,得到孔子的稱讚。
7.子夏
子夏,姓卜,名商,孔子的著名弟子,是繼孔子之後係統傳授儒家經典的第一人,被後世譽為“傳經鼻祖”。他還開創了“西河學派”,對儒家思想和文獻的流傳作出了巨大貢獻,並做過魏文侯的老師。
1.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新)民,在止於至善。
2.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3.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4.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大學》
5.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
——《孝經》
孔曰成“仁”,孟曰取“義”——亞聖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