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諸子百家,群星璀璨(2)(2 / 3)

孟子,名軻,字子輿,戰國時鄒國人,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是戰國時期儒家的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書。他繼承和發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於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被後人尊稱為“亞聖”。他和孔子合稱為“孔孟”。

孟子三歲的時候就失去了父親,母親艱難地把他撫養成人,孟母對孟子的管教很嚴,自古以來就流傳著“孟母斷織”和“孟母三遷”的千古美談,是後世母教的典範。可以說孟子之所以能成才,很大程度上歸功於一個好母親。

孟子是孔子的孫子子思的再傳弟子,盡得儒家真傳,他學問大成之後也曾開館收徒,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他也曾帶領自己的門徒像孔子那樣周遊列國,向各國的君主推銷自己的仁政學說。雖然受到梁惠王、齊宣王等諸侯的尊重與厚待,但是他的學說最終還是沒有被諸侯接受,無奈他隻能退隱,和弟子萬章等人一起著書,有《孟子》七篇傳世。

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學說,他提出了“人性本善”的命題,相信人的本性是善良的,隻是在後天環境的影響下變壞了。他還提出了非常寶貴的“民本思想”,認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在中國曆史上第一次把人民放在了第一位。他認為君主應該愛護、保護自己的百姓,要保障人民的權利。孟子還讚同如果君主無道,百姓就有權將他推翻。

孟子在見齊宣王時,齊宣王問他:“武王伐紂是不是以臣弑君?”

孟子回答說:“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殘賊之人謂之一夫。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弑君也。”他甚至告訴齊宣王:“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

他的這種思想在古代中國是根本不可能得到君主的真正認同的,所以他的思想也就很難得到施行,隻能坐冷板凳。明太祖朱元璋看到《孟子》裏的這些話後非常生氣,覺得這不是一個做臣子的人應該說的話,就下令刪去了這幾句。

孟子還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出了“仁政”學說,這是其思想的核心。他在見齊宣王和梁惠王的時候都特別提出了他的“仁政”學說,具體是要讓每家每戶都擁有“五畝之宅,百畝之田,老者可以衣帛食肉,每一家都可以自給自足”,讓百姓都有“恒產”,這樣國家才能安定。

他還提出要把“親親”、“長長”的原則用於政治上,主張“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用孝悌教化民眾,施行仁政,緩和階級矛盾,這樣就可以得到百姓的擁護,無敵於天下。

孟子還特別提出了“義”的概念,主張君子要“舍生取義”。除此之外,孟子還特別“善辯”,他辯論起來很有技巧,會一步一步地把對方引入自己設置好的圈套之中,讓對手承認自己的觀點。

1.盡信書不如無書。

2.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4.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5.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6.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7.人皆可以為堯舜。

8.人有不為也,然後可以有為。

9.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10.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11.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

12.權,然後知輕重;度,然後知長短。

13.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14.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15.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16.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17.不以規矩,不成方圓。

——《孟子》

融會百家,自成一體——荀子

荀子,名況,字卿,因為古時候“荀”與“孫”讀音相近,所以他又被後人稱為“孫卿”。他是戰國時期的趙國人,我國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儒家學說的集大成者。他繼承和發展了儒家思想,提倡性惡論,與孟子的性善論相對,同時博采各家學說,自成一體。荀子在重整儒家經典方麵也有很大的貢獻。

荀子曾經三任齊國稷下學宮的祭酒,後來出任楚國的蘭陵令,他的支持者春申君被殺之後,他也被罷免了職務。荀子晚年從事教學和著書的工作,他有兩個著名的弟子——韓非和李斯,都是法家的代表人物。一個儒家的宗師教出了兩個法家的代表人物,真的是非常有意思,因此曆代以來都有學者質疑荀子是否屬於儒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