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諸子百家,群星璀璨(2)(3 / 3)

荀子的學問淵博,他在繼承前期儒家學說的基礎上,又吸收了各家的長處加以綜合改造,從而建立起了自己的思想體係,發展了古代唯物主義的傳統。荀子認為“天”就是客觀存在的自然界,他不信鬼神,覺得自然界根本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提出了“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的著名論點,在尊重自然規律的基礎上他主張進一步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

荀子重視社會秩序,反對神秘主義,他發展了孔子提出的“禮”,這是他社會政治思想的核心觀念。他認為欲望是人生下來就有的,如果這種欲望得不到滿足,就會爆發衝突甚至是戰爭,因此要用“禮”來調節人們的欲望,避免戰爭的發生。

荀子還非常重視教育和學習,認為學習對人是至關重要的,教育決定人的後天成長。他還認為學無止境,後來者可以居上。

荀子哲學思想和政治主張都保存在他所著的《荀子》一書中,各位讀者有時間可以仔細讀讀。

1.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

2.知而好問,然後能才。

3.禽獸有知而無義,人有氣、有生、有知,亦且有義,故最為天下貴也。

4.學不可以已。

5.篤誌而體,君子也。

6.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

7.寡人生於深宮之中,長於婦人之手。

8.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9.故不積跬步,無以成千裏;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10.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

11.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12.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

13.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

——《荀子》

古代的“非主流”思想——道家

道家,是我國先秦時期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流派之一,主要代表人物是老子和莊子、列子,道家思想崇尚自然,有辯證法的因素和無神論的傾向,主張清靜無為,反對鬥爭。

西漢初年,道家思想曾經大放異彩,因為漢文帝和漢景帝用道家思想治理國家,采取休養生息的政策,讓百姓過上了較為安定的生活,社會經濟也較為繁榮。

漢武帝時采納儒家學者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後世的帝王也承襲沿用,從此道家就成為中國政治社會的非主流思想。

雖然道家的思想並沒有為官方所采納,但是它卻繼續在中國古代的思想發展史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魏晉玄學、宋明理學都是受到了道家思想的影響,糅合了很多道家思想元素發展而成的,甚至後來在中國異軍突起的佛教,也吸收了道家思想的許多成分並加以改造,從而變成了本土化的佛教。

需要說明的是,道家和中國的道教是不能劃等號的,不可以把道家看作是道教。

道家雖然強調“保身”,但是並不追求長生不死。道家覺得一切事物的發展都不能違背自然規律。道家重視心靈的自由和解放,主張“天人合一”、“物我兩忘”,對待萬物的態度是“無所恃”。道家還提倡“以人文本”,重視私人的利益。道家的經典著作有《老子》、《莊子》、《列子》。

道可道,非常道——老子

老子,字伯陽,又被稱為老聃、李耳,是春秋時楚國人,曾經做過周王朝的圖書館管理員。他是我國最偉大的思想家和哲學家之一,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被尊為道教的始祖,民間傳說中的“太上老君”就是以他為原型。

他的主要思想主張是“無為”,他用“道”來解釋宇宙萬物的演變。老子的主要思想都收錄在《老子》(又被稱為《道德經》或《道德真經》)一書中。《老子》一書指出“道”就是客觀的自然規律,但是同時“道”又具有“獨立不改,周行不殆”的永恒意義。同時《老子》一書還包含了大量的樸素辯證法的觀點,認為天下的一切事物都有正反兩麵,兩者可以互相轉換。

關於老子流傳著很多傳說,例如:

老子出生:傳說老子在娘胎中呆了81年,生下來的時候就是白眉白發,還有白胡子。因此他的母親給他取名叫老子。老子生下來就會說話,他指著院子裏的一棵李子樹說:“這就是我的姓。”於是老子就姓“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