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諸子百家,群星璀璨(3)(1 / 3)

孔子問禮:孔子和魯國人南宮敬叔一起到周朝的國都洛邑找老子詢問周禮,老子看到孔子不遠千裏來向自己請教學問,就詳細地給他講解了周禮,等到孔子將要離去的時候,老子對孔子說:“我聽說富有的人把財物當作禮物送給別人,仁義的人把言語送給別人,我這個人是個窮人,隻好盜用仁義之士的名義送你幾句話,也不枉我們相識一場。”

老子接著說:“聰慧無比、洞察一切的人反而更容易接近死亡,這是因為喜歡議論他人的緣故。博聞善辯、氣度宏大的人反而容易危及自身,這是因為喜歡揭發別人醜惡的緣故,做人的兒子和做君主的臣子的時候心中都不能有自己。做人應該大智若愚,欲望、驕氣都無益於身。”

孔子拜別老子後對他有很高的評價,說老子是“人中之龍,高深莫測”。

老子出關:傳說老子晚年的時候看到周王朝越來越不成樣子,就想途經秦國,出函穀關到西域去。函穀關的守令叫尹喜,這一天他在城牆上巡視,突然看到“紫氣東來”,知道有聖人向函穀關而來,於是就趕緊布置一切,準備迎接聖人。

果然沒過多久,老子就騎著青牛翩然而至,尹喜和老子一聊天,才得知眼前騎青牛而來的就是名滿天下的老子,這下子尹喜喜不自禁,當他得知老子要出關時,就纏著老子,要老子把平生的思想寫成一本書,作為出關的條件,不然就不放老子出關。老子一看尹喜也是有緣之人,自己又急著出關,就將自己平生的思想寫成了一本書,總共五千多字,這就是《道德經》。

傳說老子寫完《道德經》後就勸尹喜和自己一起出關,結果尹喜就真的和老子一起走了。據後來的道教信徒說他們出關後到達了今天的印度,後來又點化了喬達摩·悉達多,也就是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讓他悟道成佛了。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2.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3.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恒也。

4.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5.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6.夫唯不爭,故無尤。

7.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8.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9.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10.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11.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複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思寡欲,絕學無憂。

12.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13.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14.將欲歙之,必故張之;將欲弱之,必故強之;將欲廢之,必故興之;將欲取之,必故與之。是謂微明。

15.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老子》

願做一隻自由的烏龜——莊子

莊子,名周,戰國時宋國人,是我國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和文學家,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老子道家學說的繼承者和發展者,被後世尊稱為“南華真人”,一生淡泊名利,廉潔正直,主張修身養性,清靜無為,蔑視榮華富貴,雖然生活窮苦,但是卻拒絕楚國的重金聘任,為了生活也曾經做過漆園小吏。著有《莊子》一書,收錄了他生平的思想和政治主張。

莊子的思想和老子一樣都包含著樸素辯證法的因素,主要思想是“天道無為”。他覺得一切事物都在變化,“道”並沒有什麼差別界限。他主張放棄一切妄為,又認為一切事物都是相對的。莊子否定了一切事物的本質區別,極力地去否定現實,創造出一種“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的主觀精神境界,他主張安時處順,逍遙自得,卻也倒向了相對主義和宿命論。

在政治上,莊子主張“無為而治”,反對一切社會製度,摒棄一切文化知識。他的思考非常超前,比如說他提出了“一尺之捶,日截其半,萬世不竭”的極限思想。莊子還崇尚自然、純真、自由,反對虛偽。他主張摒棄心中的雜念,專注於自己的內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