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老子一樣,關於莊子也流傳著很多傳說和故事。例如:
莊周夢蝶:唐代詩人李商隱在他的《錦瑟》詩裏寫道:“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前半句講的就是“莊周夢蝶”的典故。這個著名的典故出自《莊子·齊物論》,講的是有一天莊子夢見自己變成了一隻翩翩起舞的蝴蝶,悠然自得,非常快樂。莊子夢醒後卻迷茫了,因為他弄不清楚是莊周做夢變成了蝴蝶,還是蝴蝶做夢變成了莊周。
視權貴如腐鼠:唐代詩人李商隱的七律《安定城樓》中有這樣一句詩:“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鵷雛竟未休。”在這裏,他引用了另一個關於莊子的典故,具體出自《莊子·秋水》篇,說的是莊子聽說自己的好朋友惠施在魏國做了宰相,就很想去看看他。有人聽到這個消息後就去報告惠施說:“莊周到魏國來是想搶您的宰相之位,您可要防著他點。”
於是惠施也有些緊張,就派人在大梁(魏國國都)搜尋了三天三夜,想要阻止莊子,沒想到莊子卻大大方方地來拜見他。
莊子對惠施說:“南方有一隻鳥,名叫鵷雛,不知道您聽說過沒有?這隻鵷雛展翅而飛,從南海飛向北海,一路上非梧桐不棲,非練實不食,非醴泉不飲。有一天它恰好從一隻正在吃著腐爛老鼠的貓頭鷹頭頂上飛過,這隻貓頭鷹以為鵷雛是要和他爭奪腐鼠,於是就急忙護住了自己的食物,仰頭對鵷雛說:‘嚇!’難道現在您也想用魏國來嚇我嗎?”
惠施聽後默默無言。
濠梁之辯:這個故事出自《莊子·秋水》篇,講的是:有一天莊子和惠施一起在濠水的橋上遊玩,莊子說:“鯈(tiáo)魚(一種白色的小魚)在河水中悠然自得,它們是多麼快樂啊!”
惠施說:“您又不是魚,怎麼會知道魚的快樂?”
莊子說;“您又不是我,怎麼知道我不知道魚的快樂?”
惠施說:“我不是您,的確不知道您的想法;同樣的,您不是魚,也肯定不知道魚的快樂。”
莊子又說:“讓我們先捋一捋,現在回到剛開始的問題。您說‘您哪裏知道魚的快樂’,這就說明您已經知道我了解了魚的快樂而來問我,那我是在濠水的橋上知道魚的快樂的。”
要做自由的烏龜:有一天莊子在濮水垂釣,楚威王派出的兩名使者帶著重金來禮聘莊子做楚國的國相,使者對莊子說:“楚王早就聽說先生是個賢士,願意把國事托付給先生,希望先生能夠出山相助。”
莊子拿著釣魚竿頭也不回,他淡淡地回答說:“我聽說楚國有一隻神龜,被殺死的時候已經有三千多歲了,楚王把它珍藏起來,供奉在廟堂之上。請問二位,這隻烏龜是寧願死後留下骨頭被供奉起來呢,還是願意活著在泥水中潛行,搖擺著尾巴呢?”
使者回答說:“當然是在泥水中自由地潛水而行啊!”
莊子說:“那兩位大夫請回去吧,我也願意在泥水中潛水而行。”
1.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
2.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也。
3.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
4.夫大塊載我以形,勞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生者,乃所以善死也。
5.聖人不死,大盜不止。故絕聖棄知,大盜乃止。
6.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
7.吾以天地為棺槨,以日月為連璧,星辰為珠璣,萬物為賷(jī)送。
——《莊子》
法製、權術、威勢——法家
法家是春秋戰國時一個比較獨特的思想流派,它主張“法治”,韓非子則是法家學說的集大成者。
法家的先驅荀子在尊王道、舉賢能的基礎上又強調要依靠霸力,主張不僅要法先王,也要法後王,韓非子之前,法家主要分為三派:
一派以慎到為首,慎到是戰國時趙國人,他是從道家分離出來的法家,長期在齊國講學,還做過楚襄王的老師。他在政治上主張百姓和百官都要聽從君主的命令,而君主就要完全依法辦事,把“立法權”和“執法權”都集中在君主手中,特別強調“勢”,主張在政治中權力和威勢最為重要,要把權力和威勢結合起來。君主應該把具體的政務分配給臣子做,自己什麼都不用做。
另一派以申不害為主,強調“術”,也就是君主的政治權術。申不害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法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韓國為相19年,主持韓國變法,讓韓國變為強國。
最後一派以商鞅為首,強調“法”,也就是注重法律和規章製度的作用,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在秦國變法,終於讓秦國後來居上,成為戰國時期最強大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