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諸子百家,群星璀璨(3)(3 / 3)

這三派之後出現了法家的集大成者韓非,韓非是戰國時韓國的沒落公子,他主張將“勢”、“術”、“法”三者結合起來,認為君主必須具備“勢”、“術”、“法”,才能將國家治理好。

法家的曆史哲學觀相對於先秦其他哲學流派來說可以說是全新的、革命性的,儒、墨、道三家都主張回到過去,效法過去,而法家卻主張要正視現實,用變化的觀點去看待世界。

在政治上他們主張依法治國,用法律規範百姓的行為,反對儒家的“禮”。他們認為君王隻要掌握了權力和威勢,並擁有一套駕馭臣子的權術,就可以很好地治理官員和百姓。

法家學說的集大成者——韓非子

韓非,是戰國晚期韓國人,被後世尊稱為韓非子,是韓國王室諸公子之一,一直都不被重用。他是戰國時法家思想學說的集大成者,著有《韓非子》一書。

韓非是戰國末期具有唯物主義思想的哲學家,但是很多古人都說他是陰謀家,因為他在著作中講了很多關於陰謀的理論。韓非看到韓國積貧積弱的局麵,憂心如焚,多次上書韓王要求變法,可是都沒有被采納。韓非這個人因為口吃而不善言辭,但是他的思想見解和文章卻獨步天下,連他的同學李斯都自愧不如。他的著作傳到了秦國,被當時的秦王嬴政看到,嬴政讚賞不已,就派軍隊進攻韓國,非要得到韓非。韓國無奈,隻能派韓非出使秦國,結果韓非受到秦國的重用。後來韓非遭到同學李斯的陷害,被逼自殺。韓非雖然死了,他的思想卻在秦始皇和李斯手上被發揚光大。

韓非之死:據太史公司馬遷的《史記》記載,秦王嬴政在秦國看到了韓非所著的《孤憤》、《五蠹》(都收入《韓非子》中)等文章,非常讚賞,他對李斯說:“寡人如果能夠在有生之年見到作者,並和他做個朋友,那麼就算是死都不遺憾了。”

李斯聽秦始皇這麼說,心裏不免有些嫉妒,但還是照實告訴秦王,這是他的同學韓非的作品,接著又向秦王簡單介紹了韓非這個人。

秦王聽了之後很想立刻就見到韓非,因此馬上派出大軍進攻韓國,向韓王索要韓非。韓王無奈,隻好派韓非出使秦國。韓非到秦國後受到了秦王的重用。李斯和另一個重臣姚賈心裏麵嫉妒得要死,他們就對秦始皇說:“陛下要掃滅六國,第一個要滅的就是韓國,韓非是韓國的公子,肯定不會幫助秦國去攻擊韓國,這是人之常情。如果把他放回韓國,那肯定是我們秦國的麻煩,不如把他抓進監獄,不讓他回韓國去。”

秦王聽信了他們的話,命廷尉將韓非抓進了監獄,過了一段時間秦王後悔了,想把韓非放出來,卻得到了韓非已經在監獄裏自殺的消息。

韓非總結了前期法家代表慎到、申不害、商鞅這三個人的思想,提出了“法”、“術”、“勢”三者結合的思想,最終建立了法家完整的思想體係。

韓非主張以嚴刑峻法治國,第一次提出了“法不阿貴”的思想,主張“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

“改革圖治,變法圖強”是韓非思想中的一個重要部分,他提出了“不期修古,不法常可”的觀點,主張“世異則事異”和“事異則備變”。

韓非還用進化的曆史觀點分析了人類的曆史,指出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解決問題的方法,不必拘泥於老一套的辦法。在中國曆史上,他還是第一個提出“人民眾而貨財寡”會帶來社會問題的思想家。

1.千裏之堤,潰於蟻穴。

2.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3.不吹毛而求小疵。

4.欲速則不達。

5.長袖善舞,多錢善賈。

6.巧詐不如拙誠,惟誠可得人心。

7.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8.華而不實,虛而無用。

——《韓非子》

紀律嚴明,胸懷天下——墨家

墨家是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中的一個重要學派,它是一個有領袖、有學說、有組織的學派,信仰墨家學說的人被稱為“墨者”。他們有強烈的社會實踐精神,墨者大都來自社會下層,是有一定知識的勞動者,他們吃苦耐勞,嚴於律己,以“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為根本目的。墨者在為自己的理想或是目標奮鬥時可以“赴湯蹈刃,死不旋踵”,就是說就算上刀山下油鍋,也不會改變前進的方向,他們把維護公理和道義看成是自己義不容辭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