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獨尊儒術,千古流傳(1)(2 / 3)

儒學一統江湖的元勳——董仲舒

董仲舒是西漢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唯心主義哲學家和今文經學大師。董仲舒從小就非常喜愛學習,已經達到手不釋卷的程度。他很小的時候就開始研讀《公羊春秋》,那時候他在一個美麗的花園讀書三年,三年後他離開花園,人家問他花園好不好玩,他竟然回答不上來。原來這三年董仲舒都在認真地讀書,根本就沒有看過花園的一草一木,這就是董仲舒“三年不窺園”的故事。

因為董仲舒學習勤奮,所以很快他就成為了一個有名氣的學問家。漢景帝任命董仲舒為博士官,和胡毋生一起講解《公羊春秋》。

當時的西漢政府奉行的是黃老哲學,推行“清淨無為”的政策,讓百姓們可以休養生息,但是對其他的哲學思想也並不排斥。西漢政府任命了一些儒生為博士官,讓他們專門講解儒家經典,董仲舒就是其中之一。

漢武帝即位後,漢朝的國力已經非常強大,而漢武帝又是一個雄才大略的人,決心要建立一番功業。因此他覺得原來的那一套無為而治的政策已經不合時宜了,必須馬上開拓一種新的思想體係來為自己將要開創的事業提供理論依據。所以,漢武帝即位後的第二年,就征召各地的學問家到長安來發表自己對國事的意見,接受皇帝的谘詢,董仲舒也在被征召之列。

這個時候的董仲舒因為目睹西漢初年的幾次王國謀反事件,感到非常有必要宣傳大一統思想,鞏固以皇帝為首的中央集權,這樣國家才能更加繁榮昌盛。於是,他就根據自己的理解和當時政治上的需要,向漢武帝上《舉賢良對策》,列舉了自己哲學思想體係的要點,並向漢武帝提出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他還提出“天人感應”和“大一統學說”。董仲舒強調要把儒家的學說作為國家的統治思想,用儒家學說來提高君主的權威。

董仲舒的想法非常符合漢武帝的需要,也為漢武帝解決了長期以來困擾自己的難題。於是,漢武帝采納了董仲舒的建議,尊崇儒家學說,使其成為中國的官方哲學,在中國的思想和哲學領域占統治地位。

董仲舒從此受到漢武帝的重用,一時風光無限,同時也引起了很多人的嫉妒,這其中就有主父偃。董仲舒平時很喜歡談論神秘莫測的事情,擅長災異之說。有一次西漢皇室的高廟和長陵發生火災,董仲舒就按照自己的理解寫成了《災異之記》的草稿,還沒有上書皇帝,就被主父偃在無意間看到。主父偃原本就妒忌董仲舒,於是就把董仲舒的草稿抄了一遍,然後拿給了漢武帝。漢武帝因為董仲舒的文章中有諷刺時政的文字,一怒之下就把他關進了監獄。後來漢武帝覺得他是著名的經學大師,不能因為一點小事就處罰他,於是又把他放了出來並官複原職,派人向他學習《公羊春秋》。董仲舒至此再也不敢談論災異之說了。

此後,董仲舒又擔任了十幾年的諸侯國的國相,最後辭職回家,但是仍然很被漢武帝看重,國家有什麼大事,常常派人征詢他的意見。晚年的董仲舒在家裏聚眾講學,收了很多弟子,司馬遷就是其中之一。

董仲舒除了主張“天人感應”、“大一統”學說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外,還認為“道之大原出於天”,自然和人事都是受製於天命的,因此反映天命的政治秩序和政治思想都應該是統一的。董仲舒還把儒家的思想歸納為“三綱五常”。

“三綱”、“五常”這兩個詞來源於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一書,但是作為一種道德原則、規範的內容,則源於孔子。

“三綱”具體是指“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主要是要求為臣、為妻、為子的人必須無條件地服從君、夫、父。同時也要求為君、為夫、為子的人為為臣、為妻、為子的人做出表率。它反映了封建社會中君臣、夫妻、父子之間的一種特殊的道德關係。

“五常”即仁、義、禮、智、信,是儒家用來調整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等人倫關係的行為準則。

兩漢經學集大成者——鄭玄

鄭玄,字康成,是東漢末年的經學大師,兩漢經學的集大成者,還是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古籍整理家。

鄭玄出身於沒落的官宦世家,從小就很聰明,勤奮讀書,八九歲時就精通基礎算術,十二三歲時可以誦讀和講解儒家的“五經”。他從小就立誌於經學,終日埋頭於書中,樸實無華,不慕虛榮。他在16歲的時候不但精通儒家經典,對古代典製爛熟於心,而且還通曉方術之學,能寫一手好文章,在當地名氣很大,被人稱為“神童”。鄭玄曾經代替郡守給朝廷寫公文,獲得了郡守的賞識。他還成功地預測到了一次火災,造福於當地百姓,被大家稱為“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