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獨尊儒術,千古流傳(1)(1 / 3)

自從漢武帝采納了董仲舒“獨尊儒術”的建議,儒家從先秦諸子百家中脫穎而出,實現了從儒學到經學的華麗轉身,一躍而成為占統治地位的主流思想。2000年來,儒家思想就像一棵枝繁葉茂的大樹,不斷分出新的枝椏,開花結果,生生不息。

“古”、“今”相爭兩千年——古文經學與今文經學

古文經學是經學中研究古文經籍的學術流派,古文經是指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前的儒家經書。大家都知道,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為了進一步統一思想,就聽從李斯的建議焚書坑儒,將民間所藏的儒家經典付之一炬。在這個過程中,很多儒生冒著生命危險把一些古文經書給埋藏起來。漢朝建立之後這些經書被陸續發現,這些被發現的書籍又被獻給了西漢政府。

今文經則出現在西漢建國後。由於先秦時期的儒家經典都被焚毀,各地的藏書也還沒有發現,於是漢初的一些老儒就根據自己的記憶將儒家經典背誦出來,口耳相傳,再由弟子用漢初的隸書將經文和解釋記錄下來,從而形成了今文儒家經典。

今文經出現之後,少數老儒開始建立私人學校,聚眾講學,漢文帝的時候設立了經學博士官,當時的經學博士官主要有三位,他們分別是傳授《詩經》的申培公和韓嬰,還有傳授《尚書》的伏生的弟子歐陽生博士;到漢景帝時又增加了三個博士官,他們是詩博士轅固生、春秋博士董仲舒及胡毋生;到了漢武帝的時候根據公孫弘的建議,設置詩、書、易、禮、春秋五經博士,於是又增加了禮經博士官和易經博士官。後來漢武帝又聽從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學說就此統治了兩漢的學術界。這些被設為博士官的學者學習和研究的都是今文經,所以他們就被稱為今文經學派。

後來公孫弘又建議博士官可收弟子50名,也享受一份俸祿。兩漢的時候,五經博士官數以及弟子人數都不斷增加,已經形成了一個擁有政治勢力的學術團體。他們在對經學解釋及對政府體製、政策的意見上,形成了特殊的觀點。

可是這個時候古文經學派也悄悄地發展起來了,漢哀帝時古文經學派的劉歆在校對儒家經典時發現,古文經不但在文字上與當時立於學官的博士們所學的今文經不同,而且有的博士在傳授弟子時隻傳授今文經,不傳授古文經,這一點他非常不滿。他上書漢哀帝,指責今文經為秦代焚書之後新編的經書,根本就殘缺不全。所以劉歆請求立古文經《毛詩》、《左傳》、《禮》於學官。可是他的建議遭到了研習今文經的太常博士的群起反對,無奈之下劉歆隻好離開了長安。

西漢末年,王莽想要篡權,提出了“王田”的主張,要將土地收歸國有,他利用《周禮》關於井田製的說法,作為立論依據。《周禮》屬於古文經,因此古文經學地位得以提高。漢平帝時,設立五個古文經博士,以此和今文經學對抗。

東漢建立之後,劉秀利用讖語來鞏固新生政權,他提倡今文經,廢除古文經。讖緯之風嚴重影響了東漢經學的今古兩派。東漢中葉以後,古文經學慢慢壓倒了今文經學,著名古文經學大師如衛宏、賈逵、馬融、許慎等人,都以學術取得高官。他們有幾千弟子,勢力非常大。古文經學派斥責今文經學派是附會讖緯的妖妄,他們強調文字訓詁對於治經的重要性。為了能夠準確解釋儒家經書,古文經學者在文字、音韻、訓詁方麵作了精深的研究,提出了一些非常有價值的學術觀點,撰為著述,如齊歆認為“六書”是漢字造字的基本法則,揚雄著《方言》,許慎著《說文解字》等,都有相當程度的科學性,受到古今學者的高度重視,到今天仍然是我們理解古代文化典籍的鑰匙。

到了東漢末年,儒學大師鄭玄以古文經學為根本,吸收今文經學的主張和觀點,綜合兩派,遍注群經,成為漢代經學的集大成者。到了唐朝的時候,唐太宗命令孔穎達統一眾說紛紜的古文經和今文經,於是孔氏撰寫了《五經正義》,書中摒棄了今古文的門戶之見。

宋代學者拋開舊注,直接從經文中尋求義理,敢於懷疑和獨立思考,結果建立了“宋學”。一直到清代,乾嘉學者所用的學習方法,被稱為“漢學”、“樸學”,無論吳派、皖派還是揚州學派,都和古文經學相近。隻有常州學派繼承了今文經學,依據《公羊傳》以及董仲舒等人著作,闡發孔子的“微言大義”,以此來表達自己的曆史哲學和政治態度,影響了龔自珍、魏源、康有為等思想家,至此,經學上的今古文之爭宣告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