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獨尊儒術,千古流傳(2)(2 / 3)

當然,他們在思想上也有某些分歧,例如何晏認為“聖人無情”,聖人們並不具備一般人所有的喜怒哀樂,而王弼認為“聖人有情”,關鍵是聖人能從情中超脫,不被情感、欲望所束縛。

他們兩個人的影響很大,一直到西晉滅亡,偏安於江南的東晉建立後,他們還被認為是清談的祖師爺。

開理學之先河——周敦頤

周敦頤,字茂書,號濂溪,後人尊稱為“濂溪先生”,北宋時的著名哲學家,學術界公認的理學一派的開山鼻祖,代表作品有《太極圖說》、《通書》。

他出生於書香世家,自幼就喜歡讀書,注重名聲和氣節,在家鄉小有名氣,人們都說他有古人的風範。14歲的時候周敦頤的父親去世,15歲時他和母親一起到北宋的都城開封去投靠做大官的舅舅,他聰明仁孝,得到舅舅的喜愛。

周敦頤20歲的時候在舅舅的幫助下得到一個主簿的職位,在任職期間他竭心盡力為百姓辦事,深得民心。就在此時,他開始研究《周易》,後來寫出了著名的《太極圖說》。

周敦頤一生都在外地任官,後來又在蓮花峰下開設濂溪書院講學,所收弟子之中有著名的“二程”兄弟。

周敦頤生前的學術地位並不高,人們隻知道他是個好官,而且還有“山林之誌”,具有灑脫的胸懷,看起來仙風道骨,可並沒有多少人了解他的理學思想,隻有“二程”兄弟的父親程太中老先生知道他的學識很深,所以才把自己的兩個兒子送到周敦頤那裏學習。我們不能不說程老先生是多麼地有先見之明啊!

“二程”後來成為著名的理學家,開始極力宣揚老師的理論,後來南宋的大儒朱熹也極力地宣揚周敦頤的思想,他的名聲才大盛起來。以後他的地位越來越高,從祀於孔廟,最終奠定了理學開山祖師的地位。

下麵我們來了解一下周敦頤的哲學思想。從魏晉玄學盛行開始,儒學就開始衰落,後來又經過南北朝和隋唐時的道教和佛教思想的衝擊,儒家學說好像已經走入了死胡同之中。周敦頤作為理學的開山祖師,在繼承發展孔子、孟子、董仲舒和韓愈的哲學思想的基礎上,又汲取道教、佛教的唯物和唯心主義思想,糅合闡述,建立了理學,在儒學發展史和中國哲學史上都起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

周敦頤提出了一係列的哲學範疇,比如太極、理、氣、性、命等,後來都成為宋明理學共同探討的基本範疇。他的著作模仿《易傳》、《中庸》等書,把文字寫得簡約,語義又很含混,後來的學者根據自己的理解分別作出了不同的解釋。

周敦頤在他的《太極圖說》裏提出“無極而太極”,“太極”一動一靜,產生了陰陽萬物。他認為世界的本體就是“太極”,太極無形無相;萬物的運動都是通過“神”來推動的,物體本身並沒有動靜之分。

周敦頤還認為“誠”是萬物的本源,誠的具體內容就是仁義禮智信。為了讓人能夠達到“中和”的道德境界,周敦頤提出了主靜的原則,也就是要求人們要沒有欲望。在“誠”和“主靜”的基礎上,他還繼承了董仲舒“天人合一”的神秘主義思想,把仁義說成是“天道”。

周敦頤的《愛蓮說》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盛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關學”的創始人——張載

張載,字子厚,北宋哲學家,理學創始人之一,理學的分支“關學”的創始人。他是“二程”(程顥、程頤)的表叔,和周敦頤、邵雍、程顥、程頤一起合稱為“北宋五子”,原籍河南開封,後來遷徙到陝西眉縣橫渠鎮,所以被人稱為“橫渠先生”。

張載出生於一個官僚家庭,少年喪父,所以他在年少時就承擔起家庭的重任。宋仁宗時,西夏王朝經常騷擾宋朝的西部邊境,後來西夏和宋朝達成和議,西夏向宋朝稱臣,但是宋朝每年要給西夏大量的財物,也就是“用物資換和平”。這對“少喜談兵”的張載造成了極大的刺激,他在21歲時向當時駐防宋王朝西北邊境的軍事長官範仲淹上書言邊事,表示自己要組織民兵為國家收複失地。範仲淹非常欣賞他,就勉勵他好好讀書,先不用研究軍事,以期將來為國家做更大的貢獻。